从人本主义理论理解人格理论中的“过程理论”,它强调人的潜能和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比真实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的“整体性”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重要的作用。我的理解,一个人,不在于是什么样子,在于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我们怎么定义自己是谁?在和他人互动关系中,我是谁?妈妈?女儿?朋友?同事?无关人?心理自我有哪些心理过程?社会自我会通过哪些行为呈现自己在和他人交往中不同角色的一面?理想自我对自己有哪些满意的地方,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有哪些自己的“潜能”(能力)呈现?
马斯洛与健康人格
马斯洛是研究自我实现的领袖人物发现,自我实现者大多投身于让自己产生深刻感受的事业中,关注超越自己基本需求的目标。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的人格:富有创造力,幽默感,行事不受约束——与此同时,又能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局限。
需求层次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需求层次理论中,自尊有其重要价值。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我的通俗解释,想到一句话,别人把你当根“葱”时,不同把自己当根葱;当别人不把你当根葱时,自己要把自己当根葱(问题: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怎么做?)。
卡尔.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
罗杰斯提出机能健全者的概念,是指拥有积极并且与事实相符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机能健全者具有高自尊,他们身边的人也会给予他们赞许、友谊和爱。不过,失去工作或受到爱人的拒绝等消极体验会产生不一致的感受,并威胁个体的自尊。
罗杰斯将心理世界称为现象场,他认为我们是对主观体验而非客观现实做出反应。在罗杰斯的理论中,现象场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个人经验的过滤器。它包括我们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解读。
罗杰斯认为,如果在家庭中,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孩子的良好表现或者优异成绩。那么,孩子就会在过度焦虑和强烈的负罪感中成长,并导致低自尊和心理障碍。罗杰斯认为,孩子需要能够给予他们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人,即无条件给予他们爱的人(问题1:作为家长,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无论一个孩子的行为多么不可理喻,背后都有其积极的方面存在。在这里会有疑问存在,有年龄限制吗?二十多岁了有打爹骂娘的行为,怎么掌握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度?)。需要做什么?)
人本主义理论更关注于人的潜能和心理健康,以上观点和心学的一代宗师王阳明写过的一句话相仿,“抛去身家无尽藏,沿街托钵笑贫儿”。潜能的宝藏在自己手,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宝藏。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自己认为你拥有哪些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