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通常,它是去一个人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这是百度得来的解释,这个解释比较合适《一个人的朝圣》的“朝圣”一词。
哈罗德,年近七十,收到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友的信,在毫无准备连手机都没拿的情况下,改变主意,决定徒步从英国最南端的金斯布里奇他的家走到最北端的贝里克看望女友奎妮,行程627英里,整整走了87天!
“我的意思是,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加油站女孩的话是促使他做出决定的原因之一。当然我想,更因为哈罗德一生唯唯诺诺谨小慎微,因为自己的胆小懦弱,让自己一再错过、放弃许多人和事吧?而今,这个在二十年前最真挚的女友不能再眼睁睁看着失去了。所以,哈罗德想以此来延缓女友的生命,同时自己也获得救赎。
这87天,哈罗德经历了什么呢?随着哈罗德的一步一步的行走,一点一点的回忆,我们对哈罗德的了解也一步一步的深入。
哈罗德在一个没有爱不被关注甚至被父母视为累赘的环境中长大,父亲战争结束后性格完全改变,暴躁酗酒而且不负责任,不但从没抱过他,还很厌弃他——仿佛这孩子是他的眼中钉——肮脏的小乞丐,当感觉到小哈罗德有触摸自己的愿望时,挥手让儿子走开,“仿佛在挥一只苍蝇”。母亲很年轻,生活过得乱糟糟的,不懂得照顾家人和孩子,却浪漫、热爱旅行,在哈罗德六七岁的时候与哈罗德父亲离婚,永远离开了他。所以少年时期的哈罗德生活在恐惧和绝望里,没有欢乐没有温情,有的是被漠视,被疏离。为了尽量不让父亲看见,他从小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习惯“像影子一样悄无声息地生活。”有时也会偶尔努力说着一些似乎好笑的笑话,卑微地试图讨好每一个人。
哈罗德在十六岁的时候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在一家酿酒厂工作,有了爱他的妻子、家庭,看起来似乎还不错。
可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何其巨大啊!哈罗德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他“勤恳谦逊,独善其身。既无朋友也无敌人,在酿酒厂做了那么多年,还是害怕面对一屋子的陌生人。”“有时他发现,早年的沉默其实一路跟着他,进入了他们的房子,藏身在地毯下、窗帘后、墙纸内。历史就是历史,你无法逃离你的出身。就算你戴上领带也不会改变。”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畏惧被人关注……家庭的阴影无孔不入,可怜的哈罗德就是这样一个藏在套子里的人,缩在自己铸就的铁似的壳里,不敢爱也不敢接受爱。
一次晚会上和他现在的妻子莫琳互相一见钟情,爱情让他勇敢,生活变得温馨幸福。莫琳希望通过自己的爱让哈罗德一辈子都幸福快乐,哈罗德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哈罗德的下意识的克制与面对新生命的不知所措,同样让自己的儿子也生活在感受不到父爱与关注的环境中,可怕的重演了一场悲剧甚至比哈罗德的遭遇更可怕——酗酒、吸毒、自杀。
正好读到《走出恐惧》一书中对反弹模式的表述:“我们的反弹模式也和孩童时期身处的情绪环境,以及我们所目睹的父母亲的反弹模式有关,尤其是与我们同性别的父母。”那么,在哈罗德的小时候,他的情绪只能有一点点甚至完全没有表达的空间。一直被压抑,所以当他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也会本能的压抑自己要抱抱儿子的冲动,不会产生因要表达自己情绪而与儿子交流的欲望。所以面对儿子一次次的挑战性的叛逆行为,他选择沉默与掩饰。妻子莫琳意识到了这些吗?没有。她只知道一味维护自己的孩子,认为丈夫没有起到一个父亲应有的责任,指责多于理解,在儿子自杀后两人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之间隔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儿子与外界沟通困难,患抑郁症酗酒吸毒自杀,哈罗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儿子的死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哈罗德痛苦到日日以酒精麻醉自己,而最终做出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打碎了凶残的酿酒厂老板的母亲遗物——几个诡异的玻璃玩偶。女友奎妮主动为朋友背了黑锅,被开除前,面都不见便离开了哈罗德。
而奎妮的信唤起了哈罗德尘封二十年的回忆。年近七十的哈罗德意识到了自己这辈子必须做点什么,改变一些东西了。
一个古稀老人,一双帆布鞋,什么都没带,就这么上路了。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在莫琳开始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路上遇到的,大都是对哈罗德的支持和帮助。看来,人们都愿意相信奇迹。
这一路,有过怀疑犹豫,有过悲观绝望,有过峰回路转,有过机械麻木,最终坚定不移。那么,这趟“朝圣之路”意义何在呢?
哈罗德是相信了加油站女孩的话: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而且修道院的护理女工的话也证实了这点:奎妮真的在等他!奇迹真的发生了。“但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哈罗德坚信:只要一直往前,当然一定能抵达。
可是这个信念到底能坚守多久呢?随着哈罗德或痛苦或忧伤或美好的回忆,随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哈罗德的情绪也不断地起伏。这条路,哈罗德用自己的一生在走,而且不管怎样,哈罗德一直在前进,帆布鞋补了又补,手中拥有之物越来越少,最后干脆身无分文,一路馈赠路人又一路接受馈赠,毫无负累地前进了。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意义的旅程和探寻。
哈罗德似一口正在枯竭的井,而出走为他注入了活力,焕发了生机。他看到了步行才会感受到的满是生机的外面世界。他不得不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并接受着陌生人的各种不可思议,看到许多看似光鲜亮丽外表下的无奈痛苦以及脆弱无助,他理解他们。他尽情倾听,从每个人身上吸收一些东西。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过去二十年来努力回避的记忆,任由这些回忆在他脑子里絮絮说着话,鲜活而跳跃,充满了能量。”逼着自己不断观照自己的内心,直视自己的性格缺陷,不断为自己曾经的无可挽回的过错自责、愧悔、痛苦,并且在一次次叩问自己的同时不断思考自己的来处与归途,终于觉醒,终于接纳了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坦然面对众人,自信而勇敢地面对生活。他甚至发现: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都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点,保持真我,诚实地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成其他任何人,就变得更加重要。他最终还明白,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他的朝圣,看似是一段弥补错误的旅途,其实拯救的是自己,是莫琳,是已经陷入绝境的婚姻生活。莫琳在哈罗德离开的日子,也在反思,在发现,在唤醒,在回归。夫妻终于拉近了心的距离。
奎妮终于撑着等到了哈罗德的到来,安然离开这个世界。
结局自是让担忧哈罗德的读者释然。
但是,这只是哈罗德一个人的朝圣吗?每一个用心读着这本书的人,就没有一番灵魂的洗礼么?为什么读着读着,你也会泪流满面?那一定是触碰了你内心深处的尘封记忆吧?为什么读完之后,会觉得心里也有什么在萌动,被唤醒?那一定是习惯了庸常生活的你突然发现,跳出眼前这个世界去思考,那些不安、惶恐、委屈甚至罪恶感,此刻不过都是轻如微尘吧?随着哈罗德的放下,你的内心也放下一些东西了吗?
随着哈罗德的边走边修行,我们也在做着同样的旅行,我们也会有时脚步轻快坚定,有时步履蹒跚寸步难行,有时身心俱疲万念俱灰,有时咬牙坚持负重前行……同样我们也会将自己的曾经抽丝剥茧,使之原形毕露。我们也会沉浸于自己的痛楚悲伤里,去认识深藏在心底里的那个“内在小孩。”去原谅自己的过错,原谅带给我们伤害的人和事,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我想,我们终日忙碌、忍受病痛的折磨、为了目标而奋进,也许都需要有这样的一次朝圣吧?不见得去远方,不一定非要远足,那么就静静地、静静地坐在某一个河海边、某一座山丘上、某一个庭院里,几小时、几天、一段日子,放下一切人和事,远离纷纷扰扰,远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清净内心,还原真实的自己。
“既超然物外又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既和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不过是个匆匆过客。”这是哈罗德领悟的旅程的真谛,也是所有人需领悟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