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买了《秦制两千年》一直因为懒惰没有翻阅,最近强迫自己完成一些阅读计划,这一读,在内心引起了相当于“xx当量的TNT”反应。
那种学究式的总结,我就不想去写,读书起来内容确实比较全面,但是读书完自己也记不住,我们做为普通人读书,不是做研究,没必要事无巨事的去书写,读完能留在自己脑袋里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我这里就按照自己的记忆,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
一、秦制是一种成功的制度。
这里不是从这种“制度对民众是否有好处来讨论制度本身的好坏”,仅仅是客观的说制度本身的生命力来讲,是非常成功的,延续了两千多年,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印证。
那么这种到底有哪些特点呢?(这里还是指制度本身的特点,并不从民生的角度来判断)
秦制有两个核心特征:
其一:让民众原子化,一盘散沙。让人不能组织进来形成民间力量,这是每一个帝王的主要任务,高压政策来维护自己统计下的国是稳定的,不惜牺牲民生的生活,经济发展,社会活力。
秦制的成熟是由商鞅与韩非子完成的,这两人都是反民智的,我上学时的历史书上是把这两人形容成人民的大功臣大救星。
1,商鞅投其(秦孝公)所好,建立的“理想国”思想为: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商君书》中的六虱(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是极其有害的东西,必须加以严格限制,实现秦国对资源的汲取能力,让民众处于极度的贫困与愚昧中,并且限制民众相互交流,也不能跟外界交流,这样国家就会强盛,准确地说是更好的统治。
2,韩非子把商鞅的愚民论更加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韩非子的《五蠹》重点就是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工商之民和患御者”清除掉。《六反》讲要把”畏死远难,学道立方,游居厚养,语曲牟知,行剑攻杀,活贼匿奸”六种有自己追求的人改造过来。这两位大神就是通过控制资讯,灌输错误逻辑的手段,从而达到让民间社会变成“民莫敢议令”的氛围。民众从生到死被牢牢的锁死(行动上锁死在那点土地上,思想上锁死在皇权规定的愚昧之中,且终日劳役还不能果腹)。
其二: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统治的基础。
1,封建贵族有可能与皇权正面博弈,形成稳固的类契约关系,来制约皇权。这是皇权不能接受的。所以只能是使用官僚集团,所有官僚系统人员,只是皇权下的打工人。
2,如果有封建贵族存在,那就是承认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这个权利。这与皇权是不相容的。换句话说,秦制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本质区别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VS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
二、秦制的维护手段
1,对百姓的控制手段:几千年的皇权延续,全是依靠上述核心思想,皇帝也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这样的思想。比如:武帝们的三纲五常,唐太宗的“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朱元璋的“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猛”的极致是利用“知丁法”将明帝国的社会活力抽干,将每一个人重新打回原子状态。
2,对官僚们的控制手段:主要是通过告密来控制。无论是武则天,还是雍正的密奏,全是通过“真则嘉奖,假也无罪”的告密方式,让官员时刻处于恐惧之中,让官员只能全心忠于圣上的自我审查之中,否则就会引来“一朝被口喻至于死地,满门抄斩”的灾难。3,通过科举制度培养自己的宦官团队来架空官僚团队的势力。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制度其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里不是讲科举选拔人才的死板方式,只是讲从皇权维护自己统治角度来说。
(1),虽然官僚系统是皇权为了限制封建王权而搞出来的一个系统,但是这个官僚系统涉及的人多势众,各种关系盘中错节,复杂之极,利益攸关,并不是皇权说“斩之”就能简单处理得好。有了科举制度,皇帝就可以亲自选择没有任何势力且绝对忠于自己的心腹之人,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置换与抗衡党羽丰翼的官僚集团。
(2)让不安的民众有了“能进体制”的通道,哪怕让民众有这样一种幻觉,也会极大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再动不动就民怨沸腾,组织造反。通过原子化+科举,两相结合,抓住人性,让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朝高中状元郞,成为人生赢家,再也无“为民生而战斗”的心思。
4,消灭“与士大夫共治”。
无论是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百代之利”,无论是明朝的东林党,还是清朝的为汉人是用,都是皇权过程中有些不得已的情况所致,一个朝代刚开始,都有那么点“宪政”的意思,但是开国皇帝之后,甚至开国皇帝后期都直接翻脸不认人(如朱元璋残暴的诛杀开国功臣)。每一朝皇帝们,都在极尽所能将权力高度集中,绝对不能分任何权力给外人,哪怕是同姓异支的皇族。这里面各种党争会让民间一些组织暂时性的盛行,如西汉时的贤良文学派,在“盐铁论”中对桑弘羊派的对决,还是明朝著名的东林党为国之战。但最终都是秦制回归。
5,皇权“天命”神授皇权的正当性合法性。
一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跟西方文明一样,都有需要寻找一个名义上的正统性。
中国的皇权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无论是各朝开国皇帝的“不得已经委屈成为皇帝”,还是宗教性质的表演,总归得出一个结论“顺应天意”。如黄巢,刘邦,李渊,赵匡胤,朱元璋等。
三、曾经错误的历史概念
1,对历史上盛世的错误认识:
如书中论述“传统的历史叙述,对皇权有着浓厚的仁政情结,认为治世,盛世一定是仁政的结果,实则是一个典型的认知误区。”无论是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这些皇帝们并不是圣君,仅仅是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即人口从上一朝代的6000多万人经过战乱灾害锐减到1000多万时,唐朝只有300多万户了,人均耕地大幅度的增加,老百姓即使按照原来的努力程度,地多了,产出就多,皇权汲取程度哪怕更猖狂更极端,老百姓也比没有多少土地时剩余的多一点,这就是盛世。再从人口繁衍上来讲,20年一个周期,就是从生到长大成年,不正好是一个周期么,这就对应了贞观之治的“伟大”,实际是个谬误。
2,对贤良圣君的错误认识:
我所学到的历史教科书,(1)总认为开国皇帝都是贤良圣君,是天命所授,爱民如子,其实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这样的,他们只不是在朝代更替时,豪强力量中手段最为凶狠的。(2)成为皇帝后,每一位皇帝都是极尽所能汲取与掠夺百姓的资源。并不是我们说的爱民如子,如果有,那就是一个表演,比如李世民,他就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影帝。
3,对“盛世都城”的错误认识:
按照历史书中的描述,盛世都是夜不闭户的太平盛世。实际上皇帝所在的皇城,等级极其森严。不仅仅规定了房子怎么建设,开门的位置,甚至把人们出行的路线与时间全部严格的监控进来。市场上能卖什么,都是严格管控。这种都城的繁荣不过是皇权汲取的畸形繁荣。老百姓跟这些没有关系,老百姓在所谓的“盛世”也只能过上“饿不死”的温饱状态,其它时期,全是杜甫笔下的惨态。
4,对开国皇帝的开明错误认识:
每一代帝王成功之后,都会从前朝灭亡的事件中努力学习经验,让自己不重蹈覆辙,同时,严格限制民间使用自己“从平民走向成功人生的方式”,比如刘邦是游侠之士,就严格限制这种民间风气,朱元璋从草寇起势,就严格的用猛刑来控制民间。比如朱元璋,就严格限制任何民众以及民间组织有自己“成气候”的任何迹象,因为这些招数是自己取得政权的手段,绝对不容许自己治下有这样现象出现。换句话说:开国皇帝大都是“过河拆桥”的祖师爷。
5,对朝代更替的错误认识:
朝代的灭亡,归根结底就是皇权损害了官僚集团,利益无法正常分配,朝代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并不是历史书中所写,末代皇帝全是昏晕无能,荒淫无道,实际上,有些末代皇帝非常的聪明与勤奋,很多皇帝都是累死在朝堂之上,但是也无力回天,因为整个朝代对民间的汲取已经无法再让朝代继续运行下去。
6,对各朝的改革者的错误认识:
商鞅,韩非子,王安石的改革,真相并不是我们历史课本中所学的。这里不能细说,仅从商鞅,韩非子的改革就可以看出,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当然这里面也有对抗皇权的官僚集团利用所谓的“改革”来对抗皇权,走上了另一条路,但最终不管是怎么样的改革, 更古不变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