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令、引、近、慢。
这涉及到词的分类。首先提出这种思路的是明代的顾从敬,他指出,词调分为三类:58字以下的词调称为小令,56~90字的词调称为中调,91字以上的词调称为长调。清代的万树在词律中论及此种说法的时候,指出了他的不科学性。万氏说,“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万树还举了七娘子的例子。七娘子有五十八子格,有六十字格,当算小令还是中调?然而顾氏的说法虽然值得商榷,然而思路确实很好的。后世的词家学者,沿袭了他的思路,在三分法基础上把词分为令、引、近、慢四类。须知,在词调命名上,并不是所有的引都要加上个『引』字,也不是所有的慢词都要加个『慢』字。当然,更不是所有带个『令』字的词调都是令。因此,单纯的从词调名去判断这个词调的分类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个名词的意思。
令,或子,都是早期词调的命名特征,然而具体意义却不大明了。施蛰存认为,唐人在宴上歌曲,一曲为一令。唐人在命名时候,令多不加『令』字,却喜欢用『子』字。也有唐代原本不加这二字,却在宋代加上的。
引本来是音乐上的概念,放在词调名中,大意是把小令『曼衍其声』,称之曰引。也有人把引和添字联系起来,说凡带引字者一定较原调有添字操作。也有人反对,认为添字对原本词调的改动不会很大,而引则不然,会对原本词调有大的改动。具体如何仍未可考。
近,是近拍的省称。是把原有令词的曲调翻成新腔。龙榆生认为,先是连协三韵,跟着三句一韵,磊落抑塞,这样的声韵是近的特征。洛地依据张炎的词源,把引近二体归并到破中,这里的破我想本是大曲中的入破。
慢,本意是延长引申,是唱得较令引近为舒缓的一种词调。很多慢词的词调名中,都是不带这个慢字的,在宋,这字是可有可无的。
洛地主张依均分类。凡上下片各两均者称之为令,各四均者称之为慢,上下片以各三均为主却又不局限于此的词调称之为破,含引近。
2 其他属类。
有所谓摘遍者,是在大曲中摘出一遍单独成调;所谓中序、散序者是大曲的第一个结构,随后是歌头,随后是曲破、入破。入破是大曲中最急促也最精彩的一段,大概就相当于所谓的高潮部分吧。
另有一类特殊的,叫做犯。这种体裁是把两种宫调混用,这是纯乐律学上的事情。有学者指出,宫调指的是调式,而非旋律。我以为,这种手法很像是近。另外,《凄凉犯》又名《瑞鹤仙影》,这个『影』有学者指出应该就是『引』。犯、引、近究竟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
即便不通乐律,也许也能作犯调。曾经有不同音律的词家把几种词调中的句式混起来,做出来一个《四犯》。这是也许只是单纯的文字上的犯,但也有人认为是符合宫调相犯规律的乐律学上的犯,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