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Day17】20200417
入住教职工楼的第一次乒乓球
午饭后习惯性地到处溜达溜达,消消食。
听到乒乓室有人在喧闹,好奇心的驱使,走了进去。一个矮矮胖胖的小伙子正跟一个身材魁梧的憨憨的大男孩对战。胖子动作标准,一看就知道经过了正规训练过的。而对手,那个憨憨的男孩子(大家都叫他刚哥,好吧,我也这么叫,尽管我比他大好多),笨拙的动作,憨憨的笑容,估计之前从来没打过。动作过于温柔,我们都笑话他,“跟他打球,性子都磨平了”。速度不是一般的慢。不过,在得知昨天是他第一次打乒乓球后,立马转变了对他的看法。第二次打球,发球和接球能做到如此娴熟,一定具备某种天赋。
反观我,小学就开始接触乒乓球。一下课,我们便蜂拥至操场上的水泥台子边。各种野路子,各种不上套路。时间久了,各人的脾气、性格都摸得清清楚楚。如何防对方,如何打对方的软肋,基本心中有数。取胜的技巧往往停留在切换线路或搞偷袭。对于上旋、下旋、侧下旋就不得而知,更谈不上什么脚下步伐。回想那时候的拍子,没有一点粘性,完全是通过拍子与球的碰撞将其碰撞过去。角度和力道刚刚好时,球过去了。若是有一样不满足条件,没办法通过压拍或提拍来实现实现球的上扬或下压,自然也不能通过胶皮的粘性和弹性来实现这一点。
到了中学,终于有了像样的乒乓球台。但拍子仍然买不起,依旧是装修用的三角板划出拍子的形状。所以,依旧延续了小学阶段的毫无章法。
进入大学,终于有所改观。体育变成了选修课,不再是主课之一。第一学期,我选修了乒乓球。学校有专门的乒乓球室,有专业的乒乓球教练,有国家队退役的球员,一切的一切都是顶级配置,就缺一个我和一只像样的球拍。一周一节课,学的同学又特别的多,每次课,拍子也就摸个几次。只能在老师教其他同学时,默默地跟在后面学。一学期下来,就学会了发球和推挡球(反手推挡貌似还不行)。
再后来的一次学习是去年暑假,鬼使神差地报了个培训班,300一节课。教练曾拿过苏州市比赛的冠军,也就是冲着这一点,报了他的班。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我老师的身份去看待他的教学,毫无章法,没有任何的教学计划。讲解不到位,只停留在自己会的阶段,无法将自己的技能输出到我们身上。延续了大学里学的一些东西,发球、推挡、拉弧线球(没学会)。跟着他后面,学习了一些脚下的步伐,这个很重要,手臂再长,也照顾不到整个台面。为此,脚下步伐可以弥补不足。枯燥的步伐练习起来特别的无趣,每次我都是放着流行音乐练习,减少一些单调。
直到现在,也就能发个标准的球,接几板球而已。相比于“刚哥”,天资真的不足。终于轮到我了,与刚哥对打,左一下,接下来必然是打右边,摸清他的套路后,在我接完球后,立马移步到右边。他的斜线很斜,脚下步伐够快才来得及。我伸手去够球,一不小心,手指磕到了台子的边缘,瞬间鲜血直流。
好吧,来克州的第一次乒乓球以这种方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