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day1
机器人如果真的让公司提高了收益,你们每天有多生产或卖出去一个产品吗?机器人如果降低了人力成本,你们有因为机器人而裁员吗?机器人如果让库存减少了,你们有多运一些产品出去吗?”
生产力是把一个公司带向目标的行动。使公司接近目标的行动就是有生产力的行动,不能让公司接近目标的行动则没有生产力。这可以说是一个常识。
要不断运用简单的逻辑思考,寻找组织中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你与世界上其他人一样,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那就说明,你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公司,目标只有一个。
思考我们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企业的目标呢?就用我们最直觉和最常识的想法来思考。
我觉得,企业的目标就是提质增效,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保障现有规模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扩大规模,越做越大。
欣赏式讨论4D循环
day2
今天边看边跟着罗哥思考,工厂的目标不可能是获取原材料(采购部目标),也不可能是雇佣员工,提高产品质量(罗哥的思考建立工厂目标不会是生产产品,激发自己突然想到了影响力,会不会建立工厂本就是想借助工厂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推广自己产品,以得到更大收益呢?)
低成本,高效率?这是昨天自己的思考,技术?工作中也有并没有技术特长的部门呀?销售?所有的一切都与我想法不谋而合,就是为了达到赚钱目的?
1.成本效益、雇佣人才、效率、质量、技术、销售、市场占有率,以及其他的项目,比如沟通和客户满意度等,都是达到目标的根本要素。
2.衡量指标:净利润(收入减去之处),投资回报率(利润和投资回报相比较),现金流
基层生产线员工和领导的价值观不同,但是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呢?找到生产线的价值观与总公司的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
3.新的三个衡量目标的指标:
有效产出:整个系统通过销售而获得金钱的速度。
库存:整个系统投资在采购上的金钱,而采购的是打算卖出去的东西。
营运费用:系统为了把库存转化为有效产出而花的钱。
Q:经由直接劳动力而产生的产品附加值(包括工资等)应该属于库存吗?
最好不要把附加值(工资)放在库存中,否则,这样就会混淆到底花掉的钱是投资,还是花费。
三个概念,有效产出?库存?营运费用?怎样能用这套指标找到工厂的运作规则呢?
这三个概念自己真的理解吗?如果用自己开微店打比方,目的是增加日常收入。库存就是自己花了多少钱采购想卖掉的面膜,营运费用就是自己花了多少钱去开店,去经营微店,包括花在推广的时间和金钱,有效产出就是收支的效率,在多少时间内赚了多少?
如果用学习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获取某些技能知识,获取智慧,提升自己能力,拓展自己眼界,也许能帮助自己增加第二收入。库存就是自己买了多少学习资料,学习课程让自己学习;营运费用就是自己花了多少钱去做,去学习,去行动?有效产出就是学习了之后我究竟有多少知识会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又是在学习多久后才能熟练运用呢?我对实现目标究竟有何时间安排呢?
day3
1.机器人是否真的让公司提高了收益?
2.机器人是否降低了工厂的人力成本?
3.机器人有没有减少了工厂的库存
收益对应有效产出(是否增加),人力成本对应营运费用(是否下降),而库存则对应钟纳的库存(是否下降)。综上所述,钟纳的目标表达式是:增加有效产出,同时降低营运成本和库存。
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衡量标准都包含了‘金钱’两个字。有效产出是工厂收进来的钱,库存是目前积压在系统中的资金,营运费用是为了提高有效产出,而必须花出去的钱
思考我自己学习情况,有效产出是学以致用的地方,哪些自己去实践了;库存是自己哪些买了的课程,书还没有去学,积压堆着;而运营费用是自己买课买资料花去的费用
“工厂卖出的不是员工的工作时间,工厂‘买下’员工的时间,却不能将其卖给客户,所以劳动附加费应该归为营运费用,而不是库存。”史黛西说。
比如机器的折旧算在营运费用中,而机器中仍保留的价值应属于库存,也就是说,任何花掉的钱都属于营运费用,任何可以借销售而回收的投资都算库存;废料中能够卖给废料处理商的部分属于库存,要扔掉的部分属于营运费用;至于知识,如果是有关新的生产流程,帮助将库存转化为有效产出的知识,则属于营运费用,如果是可以贩卖的知识或专利,则属于库存;甚至于董事长格兰毕的司机,虽然他不参与生产,但他帮助格兰毕节省了开车的时间,使格兰毕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者跟客户打交道,因此他也属于营运费用。”
1.目标:增加有效产出,同时降低营运成本和库存。
2.有效产出是工厂收进来的钱,库存是目前积压在系统中的资金,营运费用是为了提高有效产出,必须花出去的钱。
3.有效产出、库存和营运费用这三个衡量指标都包含了“金钱”两个字。
每时每刻都在工作的工厂,是非常没有效率的。
如果一个工厂越接近平衡的目标,那么工厂就越接近破产的边缘。当工厂在竭力地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产能时,有效产出就会下降,而库存会急剧上升,运营费用也会随之上升。
4.依存关系:在工厂的运作中,一个工序或一串工序必须完成后,另一个工序才能开始,即后面的工序依赖前一个工序。
5.经营一个工厂,大部分的关键要素都是无法预估的,这就是统计波动。
我们可以先拿生活中的事件进行类比(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再进一步放到工厂
就好比现在我做氨氮和COD比对,在得到数据之前,只有前一个程序进行完了,下一个程序步骤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对于平时数据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仪自身异常的原因,并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也许会出现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day4
1.在任何流程中,都存在依存关系。
远足也是一系列依存关系和统计波动的结合。
实际情况不是速度的相互抵消,而是“慢”的累积。
2.当队伍前面累积了比平均速度慢的波动后,队伍的最后一个人的速度也会变慢,队伍拉长了,库存增加了,整个系统的有效产出下降了。这时,营运费用也可能增加。
3在一个系统中,最慢的工序决定着有效产出的多寡。
调整队伍的顺序,减轻了走得最慢的贺比的负担,每个人分担一点,最终顺利地抵达了目的地。
这说明了什么?不应该让最厉害的最突出的个人保持最佳的而应该让短板变长,提高产出。
day5
1.在工厂里不能单独考虑每个部门,试着发挥它们最大的效率,而应该让生产线后段的产能高于开头的产能,这样才能让整个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
2.产能等于或少于市场需求的资源就是瓶颈资源,大于需求的资源则为非瓶颈资源。
3.平衡流量,而不是产能。
4.工厂必须利用瓶颈来控制通过系统和进入市场的流量。
5.每一次瓶颈完成一个零件,就意味着完成了一件产品。
6.工厂的产能等于瓶颈的产能。
7.瓶颈的成本应该是整个生产系统的总营运费除以瓶颈的生产时数(瓶颈成本=总营运成本/瓶颈生产时数)。
围绕的都是瓶颈这一核心,这是否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上呢?
回想我的瓶颈期,就是没有学习的花在娱乐上的时间,总共花费OH卡成本2880/168(一周)≈17
天啦,我瓶颈成本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