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资深教育顾问刘刘教练,她也是未来春藤教育规划技能培训线下大课的主讲老师。
刘刘教练认为,“共建共创共舞”是促进家庭和谐的有效方式,是在不确定中做出最优决策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多数家庭都忽略的未来核心能力。
过去的工作经历,包括讲课培训、做一对一的家庭教育辅导,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
如果家长有共建共创共舞的意识和方法,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能会减少一大半,家长自身的无力感、恐惧感也会减少很多。
近十年,我都从事企业高管领导力、团队共创等工作,我发现很多管理者没有共建共创共舞的体验,他们不知道怎样做,做的过程中也会对不可控的信息和情感流动充满恐惧。
管理者不习惯共创,那家长呢?家长同样是管理者,是职场上的人,就像我曾经说过的,家长在公司能把会议开得多枯燥,在家就能把和孩子的谈话谈得多枯燥。
很多家庭都知道家庭会议很重要,但我现在都不敢建议家长在家开家庭会议,因为几乎一开就砸,很多家长特别擅长把家庭会议开成批斗会。
一、促进家庭和谐,少说教,多共建共创
去年年底,所有的直播邀请,主题都是“双减”之后家长怎么做。这一阵子,主题又都是关于疫情居家亲子冲突的。
实际上,疫情居家亲子冲突就是一个伪命题。
那些共同参与、相互滋养的家庭,根本不存在一居家亲子之间就产生冲突的情况。
一定是平时忽视了某些方面,到了疫情,人之人之间物理空间特别小的时候,它就爆发了。
有一种说法,教育不是目的,教育本身就是目的。许多事情本来就该做,只不过是疫情和“双减”把它们暴露出来了。
许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总是期望有见效特别快的方法。
家庭教育工作者跟牙医的苦恼是一样的。很多人牙齿不烂掉是不会来看牙医的,可是等到牙齿烂掉了再来就诊,牙医也很难处理。
疫情居家亲子冲突也是同样的,等问题爆发了再处理,所有人都很难。
比如,我分享一个家庭里面的常见现象。
一些家长老师都在不遗余力地说说说,结果发现说教的效果并不好。
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将问题上升到态度层面,甚至道德层面,认为孩子不听话、不认真。
还有现在反复在说家校共育,学校举办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讲座,效果也不太好,也有抱怨觉得家长不认真、不投入。
其实,如果抛开态度,抛开情绪,真正的原因是人的认知从听进去到做出来需要一个过程。
孩子也好、家长也好,输出本来就是很难的。而我们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被动输入上,主动加工的过程少,输出就更难。
“共创”呼应的正是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共创的过程就是怎样把每个人的想法带进来、加工、带出去。
从教学法角度来说,不是给一个人新知识,他就能够立刻学进去,并且做出来。
而是用旧知识带动新知识,新知识只有跟旧知识发生勾兑,新知识才有意义,才能够在脑子里面产生连接,才有可能输出新的东西。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许多家长都很苦恼,我听了多少课,懂了多少道理,依然管不好娃,最后一步到底是什么?
如果家长总是说教,那孩子就缺少一个内化的过程。
所以,家长要当翻译官,把我们认为很有道理的事情,翻译成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最好邀请孩子一起当翻译,让孩子在转译、内化的过程中实现学习。
二、面对不确定,少伸手要答案,多共建共创
如果我们还抱着疫情前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来衡量未来不确定的事情,那就会增加恐惧感,或者破坏专业支持力量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家长总希望专业的讲师、培训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能有一个灵丹妙药,马上就能搞定熊孩子,马上就把未来的一切都铺垫好。
实际上,任何问题都不会药到病除,手起刀落。问题的本质是复杂性,解决一个问题就会带来新的问题。
举个例子,6月份很多孩子都在选学校,选小学、中学,还有转轨的问题,要不要去国际学校,或者要不要回到体制内等等。
如果用上一个时代的模式,我们想要一个确定的答案:哪个学校在几年之内一定能够给我的孩子带来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但其实很多问题是很难回答的,国际路线风雨飘摇,国内体制内的学校也在不断改革,有的创新学校令家长不放心等等。
许多家长都想要确定的解决方案,但学校本身并不是解决方案,没有哪所学校能够许给孩子一个打包票的结果。
不确定时代的父母需要将思路打开,解决方案不是谁给我们的,而是共建共创共舞出来的。
比如创新高中项目“探月学院”,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在和不确定共舞,那儿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探月社区的一份子,学校遇到任何问题,大家会开共建会一起碰撞、表达,一起看见更多可能性,让答案慢慢浮现。
关于共创共建,邀请大家想象一个画面,原始部落里,大家围着篝火议事。
这个时候人就会有力量感,你感觉自己的资源是无穷的,因为每个人都能链接更多的资源。
社区的概念也相当于每个人在为自己建设的社会支持系统,而不是等着社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支持。
家长也要想办法把学校变成资源,变成社会支持系统,大家一起去建设更好的学校。
当然,并不是说择校时候随便选。有句话叫“尽人事,知天命”,做选择的时候一定是把所有你能考虑到的因素尽量多考虑到。
考虑各种因素的时候,共创也是发挥作用的,比如可以去采访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不是只凭自己脑子里的信息来判断事情。
我经常用“拼图”来比喻共创,好比家长手里有一片拼图,孩子手里也有一片拼图,大家再各自找来更多片拼图,各种资料和想法汇集起来,拼出更大更全面的画面,事情就有了更多可能性,也就有了更优的选择。
许多家庭之所以很难做决定,就是因为担心决定是错的,将来会后悔。
所以,家长心里首先要接纳不确定,不要总想问来一个答案。我们可以汇集尽可能多的拼图让决策变得更优,同时也要知道,再优化的决策也都是短暂的最优解,还是要面对各种变量,要看到“共舞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三、共建共创共舞,家长孩子如何做?
家长过去养成的思考习惯是,将各种想法拼起来然后选出一个,一定要听谁的,要么听专家的,要么听孩子的,要么听家长的。
实际上,真正高段位的共创是拼出更大的画面,呈现出一个更新的东西,这个时候就达成了共识。
如果上过冲突管理类的课程,或者谈判类的课程,大家就知道,所谓的共识,不是听谁的,也不是折中后取中间的意见,而是大家共同看见一个新的天地,共创的过程就是这个共同看见的过程。
而且并不是一次共创就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了,实际上我们都在不断面对新的问题,需要有共舞的精神,就像两个人跳双人舞,不断寻找彼此合适的距离和节奏。
比如前面提到家长关注的择校问题,实际上择校后有可能继续遇到新问题。如果没有共舞精神,就会很崩溃。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好容易给孩子选了一个好学校。结果待了半年,孩子非要退学,母子俩就在家杠上了。
家长找到我,我对不用急着说服孩子、不用马上决定退还是不退,建议你跟孩子分头去做一些调研,比如孩子上网查、找到那个学校的学生交流,你去各个目标学校走访。
调研结束回到家之后,在大桌子上铺张大白纸,或者墙上贴张大白纸,家长孩子把自己收集到的情报写到便利贴上,俩人像打牌一样出便利贴、逐渐看到彼此的意见。
还可以对信息排序、归类,这个过程就体现出了每个人的侧重点,家长可及时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如果确实如家长所判断的,是孩子不够理智,他正在做一个错误的决定,那这个结论也要由他自己在拼图共创的过程中自己看见,原来现在这个学校有的问题别的学校可能也会有,原来离开并不是最优解,这个结论是孩子自己得出来的,而不是家长急着说服孩子。
现在家庭PBL特别火,家长都在忙着送孩子参加各种PBL项目,其实,在家里把家长跟孩子的争论变成探索的过程,也是家庭PBL项目。
再比如,老师和家长常常遇到孩子问“我干嘛要上大学呀?上大学有什么意义啊?有的人不上大学也能创业……”
好多家长就忙着说服孩子、压制孩子,也有很多老师苦恼不知道怎么样回答,即使回答了也没法说服孩子。
如果家长和老师有一些共创的意识,把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探究项目邀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论据”,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比如哪些人觉得上大学没啥用,哪些人觉得上好大学才有用,就可以形成持有不同观点的小组,分别去采访哪些人、查哪些资料……大家各自去探索研究就好。这就是一个共舞的过程。
也就是说,共创共建共舞讲究的是邀请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被说服、被控制、被要求做出选择。
我经常说,青少年家庭千万别一家三口闷在家里死磕,不要试图去说服谁。做做各自的探索,再来做做拼图式的交流,就会看见更多的可能性,随时接住生活抛过来的球。
四、“三半内驱理论”
我的家庭教练工作室教“半说力”,把我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成了一套原创的理论叫“三半内驱密码”。
第一个“半”是“半急”。
一急毁所有,很多家长跟孩子之间的关系都毁在急上。
第二个“半”是“半知”。
当我们进入到半知的状态,就进入好奇的状态,就愿意听到其他人的声音。
很多家长是“全知”的状态,就是谁的话都不听的状态,认为孩子能懂什么?老师能懂什么?甚至专家讲师都是挣钱的,不能信。
进入“半知”的状态就是我们既要相信自己的知道,又要保持一个好奇、开放的状态。
再比如,我发现家长非常容易紧张,他们一定要自己想通,把过程都想得清清楚楚才肯跟孩子谈、带孩子做。
其实,家长不用想那么多,想得多了就容易进入劝说模式,就会想要劝说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我们只需要向孩子发起一个话题,告诉孩子其实妈妈也没太想好,但妈妈感觉这是一个趋势,或者妈妈听老师说这个很重要,我们一起来研究,有些东西妈妈去研究,想邀请你分担一些、我们一起研究研究?
这才是一个更智慧、更有策略的方式,而不是急着把你知道的全塞给孩子,要求孩子接受。
第三个“半”是“半说”。
“半说”的内涵很丰富、方式方法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不说、少说、大家说,共创就是大家说的一种。
为啥叫“三半内驱密码理论”呢,内驱力从哪里来,就是从这个过程中升起来的。
最后的一点小提醒。
人到中年,就会发现,人是多么容易年轻气盛。
我也看到很多年轻父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在彼此的关系问题上,容易沉迷于争论谁对谁错。甚至等孩子不知不觉到了青春期,遇到各种困难、各种障碍的时候,夫妻俩来到老师跟前做一对一咨询,还在争论谁对谁错。
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建议年轻的爸爸妈妈多多参加一些人生修养的活动,对于人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会看得更清楚一些,也会放下一些执念。
公司也好,家庭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容易,我们是时候放下所有执念,抱团取暖了,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更难了。
我遇到很多青春期家庭,父母学了很多,十分想要改变,但孩子可能不给机会、不相信爸爸妈妈会改变。
这也是我在共创之前先倡导共建的原因,只有家庭是共建的状态,家长才可能用好共创的方法。
共创是比谈话、说教更有效的好方法,半说力刘刘强烈推荐,而共建是共创的基础,共舞是共创的底气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