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大了,却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前段时间W从外地回来了,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能回来的机会真的是很少。原以为回到家能够出现母慈子孝,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但是很快发现,他们在一起并没有太多的话说。倒不是说w不愿意主动沟通,只是聊几句就聊不下去了。比如,w提到给儿子领养了两只猫。他妈妈马上说,啊?养猫啊?那不如养狗呢。于是巴啦巴啦说了一大堆养猫不好的理由,甚至扯到了迷信的说法。总之,力证养猫不好,让他回去后赶紧把猫处理掉。这期间w一直一脸的无奈,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打断。w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说孩子虽然知道要学习,但是学习上不太主动,他妈妈又开始说,小孩子不要有太大压力,人各有命,学习好又能怎样,又是一大堆的道理。说到w每天吃饭的事,他妈妈马上说要少吃,你看你现在胖成啥了。我在旁边实在听不下去,插了一句,他现在已经瘦了很多吧。结果他妈妈说你看小时候多瘦,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样子。拜托,他现在已经是奔四的人了,不管怎样也不能再和小时候比了吧?
我很了解W的妈妈,她总是觉得自己是过来人,总觉得自己了解到的,知道的都是对的,并且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就像小时候我到他们家去的时候,她总会不顾我的感受,把我好不容易留长的头发给剪了。她的理由是,女孩留头发容易分心,影响学习。也正因为坚信这个观点,在我的记忆里,她一直都是短头发。我们很多时候跟父母相处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观点不一,无法沟通的情况,习惯性地把它归结为代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代沟的问题。有些父母习惯性用自己的思想替代孩子的思想。小时候孩子很依赖于父母,甚至对他们有些崇拜。但是慢慢的,孩子长大了,父母还是喜欢替他们做主,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孩子越大,与父母的心也越走越远,最终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父母都想拥有一个有主见、有个性、有独立思想的孩子。可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少了些耐心,总是迫不及待地替孩子做主,总是习惯性把自己的观点以爱的名义强加给孩子。理直气壮,不容抗拒。于是,孩子开始变得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甚至关上心门,选择了沉默,拒绝跟家长沟通。
平时遇到很多孩子,当你问他要不要参加学校的活动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我要回去问问我妈妈才行。有的孩子,走路时你都能感觉到他总是踌躇不定,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有点拿不定主意。每次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总会莫名地悲哀。还有的孩子报了一堆兴趣班,问他,你喜欢吗?他说我不知道,都是我爸妈给我报的。乍一听,真的想吐血,自己喜不喜欢这样的事情都说不清楚。深究,是有原因的。
我们回头看看我们成长的过程,父母是不是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我们?你说你不喜欢吃苦瓜,父母会说你怎么就吃不了苦呢?必须吃!你说现在想休息一下,父母会说你这个样子怎么行呢?再不去学习,就落后了,将来怎样出人头地呢?你说你想学文科,父母说就业面太窄。再大了,你说你想留在大城市闯荡,父母会说大城市人生地不熟,太凶险,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有什么好,不如在父母身边。你说你想找一个有感觉的女孩过一辈子,父母说,什么感觉不感觉,会过日子就行。这样,有人在父母面前妥协,一辈子心不甘情不愿地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有人在与父母抗争中,两败俱伤,彼此的心也越走越远。
3、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跑得快快的,不小心摔了一跤。养育人马上会说:“快起来,不疼,不疼。”孩子泪眼婆娑地爬起来,一脸迷蒙,他明明感受到的是疼,为什么大人都说不疼呢?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那会儿内心应该也是分裂的吧。孩子放学回家会叫着累,家长马上会说,小孩子上学累什么,跟我们上班的人比一点都不累。家长似乎想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孩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殊不知这样恰恰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从早到晚在学校坐一天,思想还要高度集中,不能走神开小差,回家还要写作业,还要承受学业的压力,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可不就是累吗?孩子回家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太生气了。家长一听,多大点事儿啊,还不都是你自己做的不好,老师不都是为你好吗?长此以往,孩子开始拒绝再跟家长交流,在他们看来,家长永远无法理解他们。孩子长期处于自我感受被否认的境地,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什么感觉,心也开始麻木起来。这时候家长会把一切原因归结于孩子大了,叛逆了,青春期了,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4、谁是逼走孩子的罪魁祸首?
前段时间,朋友圈里都在转发一个小女孩离家出走的消息。我打开一看,惊呆了,这孩子就是我们之前带的一届学生,只不过当时不在我班上。消息中,这孩子离家出走十几天了,家长非常焦急,还说离家出走之前并没有和家长发生什么矛盾。下面有很多人留言,有担心这孩子安危的,有出谋划策的,但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谴责,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太不理解家长的苦心了。可事实上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她的妈妈特别强势,一味地看重成绩,每次考试达不到她的要求,除了言语上的攻击外,还会对孩子施加暴力。那个时候这个孩子脸上满是忧郁,虽然成绩不错,但是缺少一个孩子应有的自信和阳光。尤其是每次考试后,这孩子的脸更阴郁了,小学的时候就离家出走过几次。老师也跟家长谈过很多次,劝她要注意教育方法,不然这样的情况还会发生。但是她固执地以为孩子小,她这样做也是为孩子好。所以上了初中,孩子再一次离家出走,我也不足为怪了。孩子甘愿大热天在外面流浪吗?这么大的孩子难道预料不到离家后的危险吗?如果不是因为内心的绝望,或许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吧。
5、不是你让我要听话的吗?
我们的家长都很奇怪,小时候总是一味地强调孩子要听话。孩子生气的时候,家长会说,乖,要听话;被别的小朋友抢了玩具大哭,家长摸摸头说,乖,要听话;孩子说我不想去上兴趣班,家长说,这么大了,要听话......走出家门,我们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早上送孩子到校门口的时候,家长再三叮嘱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啊!爸爸出差的时候会交待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啊!朋友聚会时,见到孩子都会问,在家听不听话啊?大家都把听话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我们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似乎觉得听话才是好孩子,听话才能赢得老师、家长更多的关注和爱。为此,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可是,当我们的孩子真正按照家长的要求,长大成为一个听话的孩子时,家长又开始不满了。你看你,一天到晚不思进取,谁谁都知道创业了,你只知道朝九晚五,守着点那点死工资;你看你,天天像个老黄牛一样,在单位活儿干得最多,钱拿的还少;你看你,这么大了,自己的事情都不知道操心;你看你,这么大了,连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只有背锅的份儿吧?不是你们让我听话吗?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一个同事打电话请教一个前辈,麻烦你告诉我应该给孩子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呢?前辈问她,那首先要知道你孩子喜欢什么?她说孩子说她也不知道啊。这样的例子应该不是少数吧?
6、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内心。
父母也是从小时候一路走过来的,只不过,走着,走着,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忘记了小时候与父母抗争时的种种不满情绪。相信小时候我们在内心一定无数次有过这样的假想——如果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怎样怎样。可是,当我们真正成为了父母,我们也变成了当年父母的样子。尝试着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时刻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多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要用自己的观点来操控孩子,不要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但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