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总共206页,共十一章,从6月5日开始看,一直到19号才看完,每天大概看了一个小时左右,花了半个多月,之前刚买的时候有大概浏览了下章节内容,总体上来说,速度还是比较慢的,且效果不是很理想,往往读了这章就忘记了上一章,时间都安排在睡觉前一小时,每天发圈发感想,也大部分是复述书中内容,如今,要重新梳理下整本书的内容,还是有点困难。至于收获,还是有一点的,除了坚持所带来的一点点成就感之外,平时也会刻意的去注意自身的言行与思维,是否积极主动了,然后对于后四个习惯的思维中,看到了自己思维存在的某些盲区。现在尝试着理理整本书的大概框架。
就如书名一样,本书围绕的是七个习惯展开,从依赖期到独立期,最后是互赖期;
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讲了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人才是主要因素,基因、环境论,同一个境况下,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应对方式。
习惯二:以始为终(自我领导的原则),立好人生宣言,确定原则,然后坚持下去,事情都有二次创造,一次是想,二次是做;对应了领导与管理,其中一句话可以概括两者的区别,“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人的精力有限,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每天,繁杂琐屑的事物非常多,生活中、工作中,这个时候,就要先确定自我的价值体系,到底哪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列出来,然后分轻重缓急,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去,这样产能才有可能提升。
习惯四:双赢思维 (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知彼解己 (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统合综效 (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的原则),主要是从四个层面上来说,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由环境基因影响而产生的思维透镜,更加难以摘除。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非常浓的鸡汤,而对于鸡汤,往往内心存有抵触心理,因为鸡汤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也看了太多太多,有句话这么说“明明道理我们都懂,为什么依然过不好一生?”我想,原因可能是一开始喝,很美味,很励志,想着要改变,后面坚持不下去,而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成效了,于是就导致我们慢慢由怀疑,到麻木,再到一概否认。可是,就像书中所说,凡事都有二次创造,一开始想,二是做;首先,要坚信可以改变,然后坚持执行;至于结果接下来,就看各自的意志力了。
现在再来整体看这些习惯,其实每个都是一个分支,现在大部分的书籍或是针对某一个习惯,或者两个习惯而展开的,这本书是精华版;而且整本书的框架非常明确,穿插其中的比喻例子也很贴切,目前看了一遍,只吸收了百分是二十吧,接下来还有百分之八十有待后期修炼过程中慢慢反复看吧。
最后,想用最近比较有感触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不是很有特点的读后感——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