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到关于专业选择的问题,现在这个时间聊专业的选择似乎是有点晚了,但我们俩的孩子都还没高考,聊这个问题还算是未雨绸缪。
关于专业的选择,在女儿刚高一的时候,其实我就有了些想法,想着总要提前了解一下,不然,等到高考结束再去了解就乱了阵脚。
我先前看过张雪峰老师关于填报志愿的书,他认为文科生应该注重地域,然后是学校再到专业。他认为文科的专业,哪个学校学的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地域以及学校。
把地域排在最前面,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可的。
大城市的资源比较多,在大城市读书,毕业出来后找工作的机会自然也比较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子都选择到北上广深读书的原因。
提及大城市的资源,我以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资源多,孩子的见识就广,眼界就高。这是小城市无论如何也无法赶上的。
孩子将来要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北上广深放在最前面,或者是把孩子喜欢的城市放到前面。
提到学校和专业,张雪峰老师认为文科的专业不重要,学校才重要。关于这一点,不仅仅张老师是如此认为的。我从前听过一个讲座,提到这个问题,那位专家也认为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他认为,大多数的大学生毕业出来都不会走自己本专业的路。而且毕业出来后,人们提起学习情况,也只会说某某是从某大学毕业出来的,很少人会说某某是学什么专业的。
确实有许多这样的现象出现,但我却不赞同他的结论。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出来所选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原因不就在于,我们在选专业的时候不够慎重吗?如果我们选择的专业就是我们喜欢的,那么我们怎么会放弃我们所学的专业,选择其他的路子走呢?
是的,我们毕业多年之后,确实很少有人会问我们学什么专业的,确实更多的人会关注我们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名校的光环会让我们在这一时刻得到满足,可以让我们虚荣心暴涨。
但,更多的时候呢?更多的时候,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本专业的工作,我们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
一切从头开始,我们所付出的又何止是时间成本?还有丢掉本专业的不甘,还有学习新知识的惶恐,还有前路不知在何方的迷茫……
所以我以为,在专业和学校之间,还是得慎重考虑。学校很重要,专业也断不是可有可无的。
聊到这里,我给朋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北大的哲学以及人大的经济,你会选哪一个呢?
我想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人大的经济吧。自然,北大是我国的最高学府,但哲学这个专业实在是太玄乎了呀,我们不知道它学的是什么,更不知道将来找工作面临的是什么。
说到这里,最重要的实际是填报志愿的问题。以前总是听说某某踩着线进了某名校。很多填报志愿的机构也总是宣传说不浪费一分,但这个不浪费一分就是最好的吗?
不浪费一分,很有可能就意味着以踩线的分进入到学校,那么就面临着调剂专业的问题。
调剂专业往往就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能上的可能是这个学校最差的专业,这又何尝是我们愿意的?
所以在学校与专业这两个选项之间,我觉得应该是二者并重。学校很重要,专业也很重要,我们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兼顾二者。
如今,很多地方实行的都是平行志愿,不服从专业调剂很容易就会滑档。要做到学校与专业并重并不容易,至少,压线进学校还想要好专业这样的好事是非常难得的了。所以,分数的浪费也在所难免。
当然,无论如何,分数是硬道理。如果考了个省状元,那什么高校、什么专业都任你所选,烦恼自然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