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方法,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它。
第一章 一切问题的底层规律 熵增定律
第一节 来自物理学家的发现
对抗熵增的两条路径
华为、亚马逊、谷歌等大企业都是通过持续做功、保持开放系统,成功对抗熵增的典范。那么个人在面对熵增定律时,又应该如何行动才能避免陷入熵死的状态呢?答案是:建立耗散结构和避免路径依赖。
什么是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是由化学家普利高津提出的一个理论,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处于持续不平衡或者不均匀的状态中,他就不会陷入熵死的状态。耗散结构是一种型,它的本质依旧是外力持续做功。
任正非曾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跑步去锻炼身体,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因为身体的能量通过跑步耗散,吃下去的蛋白质就能转化为肌肉,血液循环会更快;能量消耗了,诸如糖尿病、肥胖症等会逐渐消失,这个人的身材也会变得更苗条。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耗散结构。
除了建立耗散结构,个人还应当避免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是指一旦进入某个路径,就可能对这个路径产生依赖。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强化的过程,不能让人轻易走出来。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扬的学者是道格拉斯·诺斯,他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好的状态: 精神负熵
我们已经知道,负熵是一种好的状态,是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那什么是精神负熵呢?在介绍精神负熵之前,我们先来说说精神熵。
匈牙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里把因资讯对意识的目标构成威胁而造成的失序状态定义为“精神熵”(phychic entropy)。精神熵会导致自我解体,令人的效率大打折扣,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很久,会对自我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实现任何目标。
精神负熵:它是一种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和所在情景的完全投入和集中,是人们过于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而完全忽略了身边一切事物的状态。精神负熵是内在动机的最佳形式,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完全沉浸在他所做的事情当中。
专注是产生精神负熵的关键因素。虽然人们凭直觉认为,专注、全神贯注可能需要大量消耗精力,但米哈里通过实验证明,在精神负熵状态下反而能减轻脑力负担。
精神负熵还有一个名称——心流。
第二节 万物以“负熵”为生
第二章 熵减法则 :成长型思维
我们从上一章知道了克服熵增定律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开放系统;另一个是有外力做功。本章我们将讨论成长型思维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在个人的头脑中将系统开放,并让外力持续做功。
第一节 最容易成功的方法论
德韦克和她的团队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男女,只要被夸聪明,他们绝大多数都会陷入固定型思维,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他们变得保守,不愿意接受挑战,甚至不愿学习新知识;而被夸赞努力的孩子,他们有很大概率成为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他们积极努力,愿意接受挑战,乐于用努力去解决问题,争取好的结果。
同时,成长型思维的拥有者总是具有更强的复原能力,更高难度的挑战能让成长型思维者暗暗兴奋,因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又来了;而且正是因为挑战难度大,所以即使挑战失败了,也并不意味着自己是笨蛋,反而意味着自己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自己的潜能也更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自己与挑战目标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张力便成了成长型思维者训练和努力的内动力,激励他们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对目标做刻意的训练,在一个开放系统里持续做功。因此,成长型思维者同时具备对抗熵增的两个条件,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并内化为成长型思维者,他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不容小觑。
成长型思维不仅是针对努力本身的一种思维方式,还针对包括努力以及后续的策略、反思、迭代,以及再次行动这整个过程。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疯狂就是一再重复相同的事情,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真正的成长型思维者一定懂得听取、学习不同的策略,然后用不同的策略在一个难题上反复推敲,找到次优甚至最优解,用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去解决各类卡点。
第三章 熵减法则 损失厌恶原理
第四章 熵减原则 从众效应
所谓从众效应,是指个人受到了来自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因而在他自己的知觉、认识和判断上都表现出和公众舆论或者与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一致的行为。
第五章 熵减原则 路径依赖效应
那么连续7年全网销量领先的韩都衣舍,是怎样打破上述这种组织结构的路径依赖的呢?
创始人赵迎光进行了组织创新。他把原来负责产品研发、销售和采购的三大部门完全打碎,重新成立3人一组的别动队,一个美工、一个运营、一个商务,这个小组就成了一个同时具备原来组织三大核心部门职能,而且还拥有各种自主权力,诸如主打哪种款式、预留多少库存以及如何定价,等等。
第六章 熵减原则 心流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最佳体验
那么,如果一个人有了忧虑感或者焦虑,要做些什么事情才能从这些感觉中走出来,重新让我们相对容易地进入心流状态呢?在此向你推荐以下三种做法。
第一是学会冥想。
有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冥想可以让人脑前额叶皮层里的大脑灰质显著增加,而大脑灰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它是我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中心,也是调节我们机体所有机能的最高中枢。一次8分钟的冥想可以让人迅速地从大脑疲劳以及各种负面的假想中恢复过来,疲劳和负面假想减少了,人的忧虑感和焦虑自然也就降低了。
第二是运动。神经科学表明,运动能有效地刺激大脑中的内啡肽的分泌,而内啡肽是一种纯天然的止痛剂,它可以帮助大脑进入轻松愉悦的状态。从功能上来说,内啡肽不仅可以调节不良情绪,还能帮助人们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力,提升工作效率。
第三是切换视角。这种假想切换可以是空间维度,也可以是时间维度上的。
第七章 熵减原则 罗森塔尔效应
第一节 相信是最好的鼓励
第八章 熵减原则 马蝇效应
没有马蝇的叮咬,马儿又慢慢腾腾,消极怠工;而刚刚正是因为有马蝇叮着,马儿不敢放松,才健步如飞。这就是林肯总结出来的马蝇效应。
第九章 熵减原则 德西效应
内部动机的三大要素
在德西教授的研究中,总共发现三种影响一个人产生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这三个要素分别是:自主权、胜任感和社交关联。
第十章 熵减原则 霍桑效应
第一节 我们渴望被关注
我们都想展现更好的自己
第二节 越被关注,越优秀
如果你有一定的面试经验,面试的最后环节通常都有一道必考题,叫作: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懂得霍桑效应的候选人一定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他们通常会选择这么说:“您好,我知道如果我面试成功的话,可能就是您的下属之一,作为未来的下属,也想对您有所了解,您能说说您一路走来的成功经历吗?”
通常能坐上领导岗位的人,一般都做成过不少成功的项目,遇到过许多痛苦的卡点甚至至暗时刻,但正是因为他们突破了这些难题,取得了好的结果,才成为部门负责人。因此,当他向你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成功经历,就相当于自己的成功史被你“看见”了一遍,这既满足了面试官“被看见”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你多熟悉未来领导几分,可以说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十一章 熵减原则 帕累托定律
说起帕累托定律,你可能有点儿陌生,但它还有另一个名称你一定有所耳闻——“二八法则”或者“80/20法则”。
《人生算法》的作者喻颖正曾经把一个人的思考过程拆解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感知。这是人脑对外界信息接收的效率。
第二步,认知。这是对感知到的情况进行判断,并拟定好可供选择的行动计划。
第三步,决策。在认知阶段的几种选择里找到最优方案,并下定决心去执行最优方案。
第四步,行动。根据决策的结果,不断地去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