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医者,尤当保其元气者也。
议曰:肿、胀二症,此由虚中有积,久患失治,日渐传变,症候多端。随轻重,察盛衰,审表里以主治,先固其本,后正其标,斯无恙矣。
有湿肿,有毒瓦斯肿,伤寒虚肿,泻痢虚肿,气血虚肿;有疳胀气胀,症积胀,锁肚胀,脘膈胀,食膨胀,蛔气胀,虚冷积胀。以上肿胀虚积,并当下之,各有其法。其受湿于脾胃,久不克化,气浮四肢,头面皆肿。
食毒瓦斯,由脾胃伤之,冷积毒瓦斯,停留于脘膈,致虚入腹作肿。伤寒下之太早,乘虚入腹作肿。泻痢之人,脾气亦虚,是以致肿。以上宜平调胃气,补脏充实,方可去肿。
其气血虚肿。皆由荣卫不顺,脏腑怯弱,壅滞三焦,流注百脉,表里俱虚,邪正相乱,以致四肢浮肿,腹肚膨满;以上先调荣卫之顺,次服分气以散之。
其疳气积胀,宜先与保童,当兼塌气以去之。其痞癖气胀症积胀,宜三棱以消痞。其锁肚胀,宜与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伤膨胀,宜三棱、塌气、大茱连丸以消磨之。其蛔胀,宜下虫丸以化之。其虚冷积胀,宜沉香煎以温之。
以上诸症,宜调和胃气,消磨通利,肿胀必然平复矣,如有热者,必以葶苈、牵牛等辈以治之,推气丸剂亦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