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19)
黄岐之
“杂病根原”
[摘录1] 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奇邪淫泆,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结热者少。以其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生表热者,十之八九,土燥水亏而生里热者,百无一二也。
[意义] 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奇邪淫泆(各种病邪恣意妄为),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结热(阴虚火热)者少。以其(因为)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生表热是十有八九,土燥水亏而生里热是百无一二。
[感悟] 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各种病邪恣意妄为,百病丛生。而阳虚积冷者多,阴虚火热者少。因为燥热在肝胆,湿寒在脾肾。土湿木郁而生表热是十有八九,土燥水亏而生里热是百无一二。
[摘录2] 带下
带下者,阴精之不藏也。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流而为带。带者,任脉之阴旺,带脉之不引也。
五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骨蒸,掌烦口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盖气根于肾,坎之阳也,升于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之阴也,降于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荣木,活血行瘀,诚为圣法。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法更密矣。
[意义] 带下
带下(妇女带下病)是阴精之不藏。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格(阻挠)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恣意妄为),流而为带。带是任脉之阴旺,带脉(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之不引(引流)。
五藏(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寒冱(冻结),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谓(称)带下。水下泄则火上炎,故多有夜热骨蒸(夜间发热,潮热并出汗),掌烦口燥(手脚心烧、口干舌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原因),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盖)(这是)气根于肾,坎(水)之阳,升于(在)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火)之阴,降于(在)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政行(稳健),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是以(所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是以(所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也)。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不)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
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肺)荣木(肝),活血行瘀,诚为(真实的)圣法(治方之宝)。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治)法更密(更细致)矣。
[感悟] 带下
妇女带下病是阴精之不藏。相火下衰,肾水澌寒,经血凝瘀,结于少腹,阻挠阴精上济之路,肾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恣意妄为,流而为带。带是任脉之阴旺,带脉(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不能约束诸经阴精的流向。
五藏(脏)之阴精,皆统于任脉。任中阳秘,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导向)引,故精敛而不泄。任脉冻结,带脉不(不约束)引,精华流溢,称带下。水下泄(带下)则火上炎(下寒上热),故多有夜热骨蒸(夜间发热,潮热并出汗),掌烦口燥(手脚心烧、口干舌燥)之证。
而下寒上热之原因,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这是气根于肾,坎(水)之阳,升在木火而藏于肺;血根于心,离(火)之阴,降在金水而藏于肝。金性收敛而木性生发,金随胃降,收敛之稳健,离阴下潜而化浊阴,所以气凉而水暖;木从脾升,生发之令畅,坎阳上达而化清阳,所以血温而火清。阳不郁则热不生,阴不郁则寒不作。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不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
仲景温经一汤,温中去湿,清金(肺)荣木(肝),活血行瘀,是真实的治疗宝方。至于瘀血坚凝,则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则用矾石丸,治法更细致。
[摘录3与(注释)] 温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当归二钱 阿胶三钱 麦冬三钱
芍药三钱 芎䓖(川芎)二钱
茱萸三钱
煎一杯,温服。
治妇人带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经来过多,或至期不来。
阴精流泻,加牡蛎。瘀血坚硬,加桃仁、鳖甲。
[摘录4] 骨蒸
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及臻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是以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病焉,以肾主骨也。
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肌肉消瘦,淹滞缠绵,渐至不起。
庸工不解,以为阴虚,率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土败阳伤,无有不死也。是宜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木郁条达,热退风清,骨蒸自愈。原非阴虚血热之证,清凉之品,未可过用,以伐中气也。
[意义] 骨蒸
骨蒸(阴虚潮热自里透发而出)是肝木之不达。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春气(生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及臻(时至)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是以(因此)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于是(因此生)病(焉),以肾主骨也(因为肾主骨)。
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减损(食欲减弱),肌肉消瘦,淹滞(疾病)缠绵,渐至不起(逐渐身不能起床)。
庸(医)工不解,以为阴虚,率以(可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土败阳伤,无有(没有)不死(之理)(也)。是(治法)宜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木郁条达,热退风清,骨蒸自愈。原非(不是)阴虚血热之证,清凉之品,未(不)可过用,以伐中气(危害中气)(也)。
[感悟] 骨蒸
骨蒸(阴虚潮热自里透发而出之症)是肝木之不达。肝木生于肾水,阳根在水,生气一交,随脾土左升,则化肝木。木气升发,和煦温畅,时至夏令,水中之阳,尽达于九天,则木化而为火。木火生长,因此骨髓清凉,下热不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因此生病,因为肾主骨。
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肝木下陷,必克脾土,胆木上逆,必克胃土。脾胃俱病,上不能容而下不能化,饮,食欲减弱,肌肉消瘦,疾病缠绵,逐渐身不能起床。
庸医不解,以为阴虚,可以滋阴泻热之剂,愈败土气,土败阳伤,没有不死之理。治法宜燥土暖水,升达木气。木郁条达,热退风清,骨蒸自愈。不是阴虚血热之证,清凉之品,不可过用,以危害中气。
[摘录5与(注释)] 苓桂柴胡汤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热蒸不减,加生地、黄芩。蒸退即用干姜、附子,以温水土。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