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继长度、面积之后,首次展开学习体积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并形成表象。通过不同物体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设计】
板块一、体积
展示乌鸦喝水的图片,请学生说明故事主要梗概。
瑞:一只乌鸦很渴,找水喝时发现一个杯子,但是它的嘴太大太宽,伸不进瓶子,于是投了一些石子进去,水面就升高了,这样它就能喝到水。
师: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成:因为石子占了空间。
实验操作:
(展示图中第三部分,一瓶装满的水和一个装了鹅卵石的空瓶,接下来由学生猜想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睿:把左边杯子的水倒进右边杯子,水会溢出来。
馨:把左边杯子的水倒进右边杯子,使右边水装满,左边杯子还剩一部分水。
师:以上两种实验和结果都说明什么?
生:石子占有一定空间。
(展示图片)
师:姚明和科比谁占的空间大?
(此时学生开始活跃得回答问题)
生:姚明占空间大。
引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块二、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展示图片)
有两捆一样的实心木棍,哪捆的体积大?
生:可以先数出两捆的数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实心木棍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那我们可以把一根根的实心木棍看做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单位?
生:体积单位。
师:利用体积单位的必要性是什么?
生:这样统一一个标准,才可以将两个物体进行比较。
板块三、体积单位
展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盒子,比较他们体积的大小。
(学生众说纷纭)
师:我们可以怎么比较他们体积的大小?
朴:切割成单位体积。
(展示课件)
师:我们以前学习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是将图形进行分割,再用方格纸数出单位面积。要求一个几何图形的面积,就看它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
师: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什么?
生: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那现在左边的正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谁的体积大?
天:左边是8个体积单位,右边是9个体积单位。所以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大。
师: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 cm³.
生: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 dm³.棱长为1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 m³.
总结:常用的体积单位。
板块四、体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1.认识1立方厘米是认识三个体积单位的基础也是重点,这一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做好与1立方厘米的
正方体学具比较。
学生由于受学具的影响制作都是正方体,教师随机拿起一个把它捏成了球体,问:现在这个小球的体积还是不是大约1立方厘米?
给学生充分的争论时间,在学生争论辨析中,明白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形状可以很多。
2.列举出了很多身边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为后面找体积约是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做铺垫。
生:半个橡皮那么大。
生:(拿出一个小正方体)
生:(用手比划)
3.举例说明:1dm³、1m³大约有多大?
师:1m³大约有多大?
庸:半个冰箱那么大。
(操作活动:用三根1m长的木棍,在墙角围成1m³,直观感知体积大小。并请几位同学进入这个假想的正方体内,看看大约是几名学生占据的空间那么大)
4.如果用12个1cm³的小正方体拼成各种立体图形。
生:有无数种拼法。
生:如果拼成长方体有3种拼法。
师:用这12个立方体拼出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生:12cm³。
生:无论他们怎么拼,他们的体积单位的数量都没有变,都是12个。
板块五、巩固练习
略
【总结】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而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体积单位比较抽象,我采用了学生实验的方法进行了理解,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做一做,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了表象,也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