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盛产绿茶。茶产一季,那清新回甘的绿汁,却在心头萦绕一生。
时常怀念那阵茶香,一度想把家乡的茶文化振兴宣扬,于是自己做了个企划。纯手工制作一种“木桶茶”,木桶上刻字都想好了:“一桶一杯一竹夹,一生一世一杯茶”。关于茶叶的商标,我想就叫做“广德茗”吧,用两行优美的魏碑字体,印上这么一首对联:“广四方之善而为德,承八方之香而为茗”。因为时间、资金原因,每每搁置,不再提。
每年一度的采茶时节,茶园茶地里,可谓一道别致风景,那一个个辛劳的采茶背影,刻在心里,更刻在记忆里,久久难忘。
采茶,是件辛苦的事,也是件开心的事。清明附近的茶,通常更受欢迎,之前的是上品,之后的算中品,再往谷雨之后的茶,就只能算下品了。采茶的黄金期,就在清明附近至谷雨之前了,此时的茶叶,特点是叶新芽嫩,水分适中,色艳味正,价格自然就高;谷雨一过,空气水分明显变重,雨水多,茶叶芽也开始变成“大雁”,水分偏多,制作出来的的茶叶,味道自然差些,价格也跟着江河日下。
天气好的时候,也就二十天左右;天气赖的时候,也就十来天。时间紧,任务重(茶场面积大,茶叶树多),人手并不多,每年到了采茶季,茶场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起早贪黑、连轴劳作,来采茶的通常妇女和年老的居多,年轻的壮年基本都远处打工挣钱了。遇到周末,茶场的孩子也常可寻到,当然更多的还是体验采茶的乐趣,真正为了采茶卖钱的,并不算太多。
以前,到了周末看着别人采茶,自己也曾去试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悠然,一只手就那么机械地重复着固定的动作,没采多大会,手便酸累不舒服起来,于是换只手,换着酸累不舒服,可坚持不了两刻钟,便浑身不止是手、眼、腰,哪哪都难受。
自己没亲力亲为尝试过,还总以为多么悠闲自在,闻着茶香,双手挥舞,穿行茶道,多美的一种画面啊。可自己试过后,就只有一个感受:挣钱,这件事,真没有简单、轻松、舒服的活。
采茶厉害的人,手快得出奇,两手同时采摘,两手都在采,两手都很快,一天采个一、二十斤毛尖的大有人在,不过那都是长势好的头道茶(别人还没有采摘过的),越往后,采的人越多,那数量锐减越快。采摘得慢的,一天也能有四五斤;再年长些,手脚偏慢,眼力又不好的,一天采一斤是一斤,毕竟比其他挣钱的活计,技术含量要低多了,收益还算偏高的。
这一、二十天的辛苦是真的,但挣钱也是真的。累,并开心着。有时候,那份累,可能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
随身带干粮,吃喝在茶场。起早贪黑,背上一壶水,带上一些干粮,自从到了茶叶地,除了上厕所,基本就不会再去别处了。太阳出来了,戴上草帽;细雨飘来,戴上草帽。手上动作,却不停歇。中午从不午睡,困得不行了就坐着小眯几分钟,时间就是钱啊,对于采茶人来说,这容易挣来的钱,吃再多苦,也得咬牙坚持,能多挣一些就多挣一些。
很多采茶人,自家田地或是山上,也通常留有些许茶树,采茶的好时候,就那十来天,茶场的茶采了卖;自家的茶,也得采了留着自己喝。天黑戴着头灯,采自家的茶叶,熬几个晚上也就采完了,采完回去,还休息不了,还得把当天采回的茶叶,在锅里用手翻炒几回,拿出来用手揉搓几回,好茶都得现采现炒,时间放长了,茶香都挥发了,再炒就不香了。
年年这时候,总有人累晕的,也常有人坐在灶台底下添柴,睡着了的,等一头磕在灶旁磕醒了,才发现锅里干烧了半天。正道是:谷雨过后不采茶,在那之前真累趴。辛辛苦苦为什么?为爱为家为了娃。
采茶,成了心里对家乡的一种怀念。岁月在更迭,那茶园茶地里的采茶人,却从未走远,茶在,采茶人便在。
附:
文/舴艋一舟,80后一枚,热爱简书,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