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封禅闹剧
宋真宗为掩盖澶渊之耻,和王钦若商量着封禅。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是前人封禅都有开疆扩土的功绩,宋真宗有什么理由呢?闹剧开场。
天降祥瑞。景德五年,皇城司报,左承天门屋南角挂有一幅黄帛。宋真宗说有天晚上,随着一道光亮,有个神人进来面授机宜做法事一个月,就会有天书‘大中祥符’降临。这黄帛一定是天书,着人上去取下,果真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满朝欢腾,改元大中祥符。铸钱,大中,唐朝用过,就铸祥符元宝通宝。
劝进。举国上下都劝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劝的级别和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级,几次之后,真宗同意了。
准备。皇帝携大臣出行这么大的仪式,花费巨大。沿途经过的路和城都要修,另外还派使节带礼物去别国告知,以免人家误会有什么特别行动。
封禅大典。君臣去泰山前后共历时四十多天,花费了国库一年三分之一的收入。
宋真宗这次封禅的历史意义,在于自此终结了封禅大典,此后的帝王再也没去泰山封禅,明朝朱元璋取消了泰山封号,改为祭祀。可能他的闹剧拉低了大典的神圣性。但是他留下的庙宇方便了后人对泰山的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