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09期。
做培训,
哪个环节最关键?
有人说是老师授课。
有人说是培训评估。
都不是,
最重要的,是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
之前的文章聊过需求调研的常见方法,如文档分析、问卷和访谈。
而其中最难的,就是访谈。
今天我们单独就访谈聊一聊。
毕竟访谈对象不是高层,就是中层和核心骨干。
这也是崔博和胡博的新书《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定》里的重点内容,我很早之前就听过课程,这次阅览新书,又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一、TNI访谈法的核心价值
两位老师提出的TNI模型访谈法,
打破了传统培训需求访谈“信息零散、指向模糊、落地困难”的痛点。
对于提升培训效果非常有价值。
第一,解决访谈质量的不精准
传统访谈多以 “你需要什么培训” 这类开放式问题开篇,容易导致信息偏离,受访者可能混淆“兴趣需求”与“绩效需求”。
而TNI访谈法以“绩效差距”为核心锚点,通过结构性框架引导访谈方向,让信息收集从漫无边际的诉求转向精准的问题挖掘。
这也说明了培训的本质:
是让员工称职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管理工具。而不是有些企业提的,培训是一种福利。
第二,快速提升访谈效果
培训需求访谈是一个对访谈者要求很高的工作,除了本身的专业度,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所以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人,往往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历练。
而TNI访谈法的实用性非常强,比较结构化,能够很好提升访谈效果,比如下文会讲的KISS模型。
第三,能有效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培训执行
培训落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业务部门“觉得培训与我无关”。
有时候看个人面子,配合一下人力资源部。
而这主次一旦搞反,事儿就肯定达不到预期目标。
TNI访谈法的核心优势之一,是让业务部门从“被动配合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因为访谈的每一步,都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
比如,在“寻找差距”阶段,业务负责人需确认“绩效目标与现状的差距”。
在“共识解决方案”阶段,一线员工需判断“培训方案是否符合实际工作场景”。
这种全程参与的设计,让业务部门意识到“培训是解决我们自己问题的工具”,而非HR部门的任务。
二、TNI访谈的操作步骤
TNI访谈的操作步骤为五步,
形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规避风险”的完整闭环,
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与方法,极具实操性。
第一步,通过KISS开启需求访谈
KISS模型(Keep保持、Improve改进、Start开始、Stop停止)是TNI访谈的破冰与聚焦工具。
KISS通过四个维度引导受访者聚焦具体问题。
比如“当前工作中哪些做法需要保持?”“与您的期望和要求相比,您认为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像第二个提问,不是用“问题”,不是用“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进行提问。
因为“问题”一词会让受访者觉得访谈者带着“有罪”的假设,访谈者和受访者处于对立的、不认同的状态。
可以改为上文所说的:
“与您的期望和要求相比,您认为哪些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这种设计既能降低受访者的表达门槛,又能快速聚焦“改进点”与“新需求”。
KISS提问库
Keep 保持:
您个人/部门最近一个年度的业绩目标是什么?
哪些方面的目标达到了您的期望和要求?
您认为哪些方面的工作是令人满意的?有哪些经验可以保持和沿用?
Improve 改进:
在您为个人/团队设定的目标中,有哪些目标没有达到您的预期?
与您的期望和要求相比,您认为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Start 开始:
在您的工作开展和目标达成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工作应该着手开展却没有开展?
在工作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新的方法和措施?
如果重来一遍,您认为应该开展哪些工作?
Stop 停止:
有哪些方法和措施一直在用,但效果不好,效率不高?
有哪些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应该叫停?
第二步,寻找差距
差距是培训需求的核心来源,
所以访谈的时候要从期望和现状两个层面进行提问,进行数据的深度挖掘。
目的就是识别和判断是否有差距?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
关键点是,不同的层级,关于期望的提问侧重点是不同的。
比如高管,提问的重点应该是组织层面和工作层面,像组织战略目标是什么?期待实现哪些业务指标?
假如是中层,重点就应该是对团队达成业务结果目标的期待和要求。
而如果是员工,那就要问对个人工作的目标要求和期望。
不同层级期望不同,寻找的差距自然也就不同。
第三步,分析根因
找到差距后,若不深挖根因,
培训很可能治标不治本。
根因分析,也是我们在绩效改进中的常用方法。
怎么找到根因?
其实很简单,
我们可以在找出的多个原因中,两两进行比较,谁是因,谁是果。
最后的那个就是根因。
第四步,共识解决方案
TNI访谈的核心不是HR制定方案,而是多方共识方案。
解决方案需满足三个匹配:
一是与根因匹配,二是与实际场景匹配,三是与资源匹配。
这种共识设计,能让解决方案不再是HR的一厢情愿,而是多方认可的可行方案。
第五步,风险防控
很多培训方案在执行中,
会因未预判风险而夭折,
所以TNI访谈的第五步是“风险防控”。
风险防控需关注三类维度:
一是参与风险,比如如业务部门是否有时间参与培训?
二是内容风险,如培训内容是否与实际工作脱节?
三是效果风险,培训后如何确保员工能应用?
针对每个风险,都需要提前制定应对措施,或者达成共识。
这种“提前预判”的思维,让培训方案从纸上谈兵变成落地可行。
三、TNI访谈应用技巧
若说操作步骤是TNI访谈的骨架,
那么应用技巧就是血肉。
只有掌握技巧,才能让结构化的访谈不显得生硬,真正挖掘到核心需求。
第一,取得信任是前提
受访者若不信任访谈者,很可能避重就轻,隐藏真实问题。
取得信任需做到两点:
一是专业度,你得让对方觉得你是专业的。
所以这次内训师争霸赛,为什么我会去参加?目的不是拿奖,而是跟高层和各个部长建立个人品牌,方便后续的工作推动。
二是坦诚度,明确告知受访者“访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考核评价”。
因为不安全的环境,人是很难讲真话的,所以要消除顾虑。
第二,营造舒适的谈话氛围
访谈若在严肃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受访者很难敞开心扉。
营造舒适氛围可从细节入手:
首先是“语言风格”,多用“我们”“一起”等合作性词汇,少用“你们”“需要”等命令式词汇。
其次是“积极倾听”,在受访者表达时不打断,用“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还有其他补充吗?” 等话术回应,让受访者感受到被尊重。
第三,把控谈话方向与节奏
访谈者对谈话方向与节奏的把控到位与否,
会极大地影响访谈数据的质量。
一方面,可以根据受访者的风格特点和访谈场景,从KISS的相关维度切入访谈话题。
这一步到位了,就能避免谈话内容和节奏始终停留在表面的寒暄和试探上。
另一方面,寻找差距时,当访谈者出现偏离或访谈话题出现僵局时,可以采用STAR原则,以受访者毫无察觉且舒适的方式激活访谈。
其实TNI访谈法的价值,不仅是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工具,更在于它重塑了培训需求分析的理念:从为了做培训而找需求,转向为了解决业务问题而找需求。
TNI访谈法以其 “精准化、流程化、参与化”的设计,为我们培训从业者提供了好用又落地的工具,让培训需求分析从凭经验走向靠科学,从这点来看,老美还是很有东西的,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