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校把《学生是一本书》列进推荐书目时,我下意识将它归到了“中小学教师专属”的范畴。我想,幼儿园老师要阅读学前教育有关的书籍,但李书记说“幼儿园老师也要阅读,这是暑假阅读任务”我才不情不愿地订了书。巧的是,书送到那天,老潘要去医院做复查,我便顺手塞进了陪护包。
陪老潘在医院的这几天,倒成了难得的静心时刻。候诊长椅的塑料凉意、病房里消毒水的气息,反而让人沉得下心。老潘输液时,药液滴答的节奏像天然的计时器,我翻开书的自序,本想潦草应付,却被作者庄老师的文字拽住了目光。自序中,庄老师对与“问题”学生的相处故事有着情感的链接。
几十年来,我也曾对着满地打滚的孩子手足无措。有次一个小班孩子因为刚入园闹脾气把一位老师的手咬的献血直流,老师疼的眼泪都出来了,我也心疼老师;班级招收一个智残孩子,经常在班级里大小便,我都要耐心给她处理,家长害怕自己孩子受影响,质问我“怎么什么孩子都要,我们要转班!”为了安抚家长,也为了公平对待每个孩子,自己要做很多工作。自己有时也会迷茫,这个工作真的有意义吗?庄老师在自序里说,她的答案藏在“问题学生”,“原来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藏着没被读懂的密码。”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那个总爱抢玩具的小男孩。他刚入园时,每天都要把同伴手里的积木扒拉到地上,甚至咬过抢他皮球的小朋友。我们试过罚站、讲道理,都没用。直到他奶奶偷偷说,孩子爸妈离婚后跟着爷爷过,老人总念叨“东西不抢就没了”。后来我每天特意在他桌洞里多放一份积木,他渐渐不抢了,有天还把自己的小熊塞给哭泣的新同学。原来那些看似“调皮”的举动,不过是孩子笨拙的呼救。
自序里关于“倦怠期”的描写,更让人鼻酸。庄老师说工作中,看着教案本上重复的内容,突然觉得教育成了流水线。可庄老师又说,转机藏在细节里。
也这本书也值得幼儿园老师阅读,于是给幼儿园老师给园里老师发消息时,让老师阅读这本书。
“每一个孩子都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细细阅读的一本书。”又想到我平时记录的一些案例,也记录着孩子的故事,这些不也是“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的呈现吗。
还有幼儿园老师撰写的学习故事,一篇篇都是精彩的再现。“玩轮胎xx”、“骑小车的xx”“他今天xx”……
暮色漫进病房时侯,我望着书里的字,突然明白教育从没有学段之分。无论是幼儿园的小不点,还是中学的少年,他们眼里的光、心里的话,都是需要用心品读的文字。而我们最幸运的,莫过于在琐碎日常里,读懂了字里行间的温柔。
夜渐深,老潘已经睡熟。我摸着书的封面,突然很想明天就回园里。那群叽叽喳喳的“小书”们,今天又写下了怎样的新故事呢?毕竟,最好的阅读,从来不是坐在书桌前,而是蹲下来,与那些鲜活的生命平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