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感

  每日读,2023年3月19日。

  唐,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

  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

  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

  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杜大家的名作,初读感觉其实不是很好,有种尾掉的感觉,就感觉这首诗并非一气呵成,应该是杜大家花了很长时间改来改去,才造成的。并不是我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我只是说我自己一个人的感觉:前四句惊天,后四句有点尾掉了,尤其是最后一句,有一点点自相矛盾的感觉。

  感觉如果某些人听我说以上的话,会喷我。但是他是杜甫啊,他是神,最后一句真的有些跌下神坛的感觉,虽然也是人中龙凤,但是比前四句还是差点意思。

  “为人性僻耽佳句”应该说的是他自己,“耽”是这句的点睛,我们只知道耽误、耽搁,但是大家包括我自己都忘记了,耽是沉迷的意思,贬义意味的沉迷,其实无论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杜大家对自己的自嘲与小骄傲。

  整首诗我觉得最绝的其实是第3、4句:“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一般人写诗无论从字面上,还是思想上,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形成对仗,或者因果,或者递进,但是这里杜大家随意的将自己的诗篇和花鸟做了相反的对比。

  我一直在纠结这里的“老去”该怎么解释?是杜大家年轻时写的诗和他一同老去了,还是少陵野老在暮年的诗“浑漫兴”呢?其实我是偏向前一种解释的,因为只有年轻时写的东西才会“浑漫兴”,浓浓的情绪自然而然的漫出兴起。其实我也很纠结“浑”的解释,我觉得这首诗应该从心从情绪来读,来解释。浑应该是浑厚、漫应该是溢出来,兴应该是兴起:年轻时的诗篇总是自然而然的浓烈重色,但是他们都和我一样老去了。

  “春来花鸟莫深愁”这里就非常巧妙了,没有对仗,没有递进,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一句花鸟,竟然和诗篇对应,年轻时浓烈的情感如此的耽,如此的死,你看那些迎接春天的花鸟哪里有什么深愁啊!老去的年春不应该悲伤,过去的烦恼一点也不顺应天地时序,一点也不顺应天地造化,自己的“浑漫兴”在这如海势的江南上,不值一呻。

  杜大家的这首诗到这里已经是珠穆朗玛了,我不知道还能有哪四句可以接的下来,我多希望这七言只有四句。不是说后四句不好,只是接在这些后面,难免让我觉得遗憾: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这2句过渡,更像是诗圣面对这如海的江面,选择的退让,既然有了水槛,那就浮槎吧,不再在舟前迎风尿三尺了。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这里普遍认为是桃花源记的陶渊明、才高八斗的谢灵运,我也认为是,我不是史纠师(历史纠错师),我完全是凭感觉的:老年的杜大家,这里提陶渊明、谢灵运是非常符合他的心境的,毕竟那两位大神也是老了向往隐居的生活。还是那个观点,这2句同样不如前4句的巧思妙想。

  为了避免自己错了,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这百度的解释令我大吃一惊,虽然我不是犟种,但是最后2句的解释,我实在是不能接受,我甚至认为是在“误人子弟”!

  在说最后2句解释之前,要先搞懂一个事情,那就是杜甫在世的时候,并没有被称为“诗圣”,他在活着的那个时代,甚至还不算是“大师级”,他成为“诗圣”是他死百年后,所以他提到陶谢的时候,怎么可能是“他想要有陶渊明、谢灵运与他同游作诗呢?”这就相当于余华或者王朔说:“这个世界我最牛逼,真希望莎士比亚、王勃、白居易能和我一起游山玩水,交流写作心得……”我说得可能有一些偏激,但是意思是这个意思。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我的理解是,怎么才可以让自己的才思能和陶渊明、谢灵运一样呢?让在这如海的江河前可以写下和他们一样的诗篇来。最重要就是这“渠”字怎么理解了,我个人的见解是杜少陵用“人工水渠”来引申自己的“写作思路”,他是想如何才能和陶、谢一样,写出那样的诗篇来,只有“令渠述作”才能与前辈们在心灵上“与同游”。

  欢迎交流,杜甫杜大家的诗,前4句100分,后4句90分,不相信百度,相信自己的感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