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在等孩子感恩,而中国的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这两天在网上看了一则道歉声明,一个父亲为了占据家族的遗产并且不养育儿子,在儿子18岁时将其赶出家门,儿子自己努力奋斗读完了专科、本科,父亲看到儿子成材了,就把儿子接回家,让儿子娶妻回家伺候自己,为了控制儿子,诬告儿子精神病,将他禁锢在精神病院,使儿子肝损伤,造成永远的伤害。


我以为这是什么久远的新闻,没想到道歉声明下标注着日期:2021年12月29日。


                                  1


都说中国的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而中国的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


在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中讲到“有关爱的六个谎言”其中一个谎言就是: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在前一段时间的新闻中,重庆姐弟坠亡案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


他们的父亲为了取悦情人,将两个年幼的孩子从15楼直接扔下,导致两个孩子死亡,两个还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此短暂。


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也许都不会明白父亲这一抱竟然是为了永远的松手。


在《为何家会伤人》里武志红也举了一个例子,复旦大学研究生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手段残忍,而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我爱你,所以虐待你”,这种正常人无法理解的变态心理源于从小父亲对他的苛责和打骂,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他暴打,甚至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


一个成年人在成年后的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都是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倘若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伤害或者虐待他人,那么可以推断的是,这个人曾经被残忍地对待过。


                                2


在知乎上,在针对与父母关系的问答中,有网友这么说:


“如果不是因为血缘,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想认识。”
“父母从小就打击我,长大了以后,我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敏感,不敢轻易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圈很少,和别人沟通总是讨好,事情做的不好,就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内疚很久,哪怕是别人的过错。”


都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痛苦的回忆,但是小的时候找了太多的理由替他们开脱,用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理由来劝服自己,而那些理由都成了现在想挣脱束缚的重重阻碍。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从小的时候她就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恶语相向下,甚至会说出“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蠢人”这样的话,她不断地生活在父亲的打压之下。


尽管她很努力也很优秀,但是在她的骨子里总是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敏感而又脆弱,甚至觉得好东西都不是她配得到的。


她时常在与父亲通话后嚎啕大哭,明明父亲伤她最深,她却又最依赖父亲。     

著名钢琴家贝多芬在钢琴界享誉全球,可是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原生家庭。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一个歌手,同时也是一个酗酒爱好者,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喝得酩酊大醉。


父亲从不关心家里的事情,甚至于孩子们的温饱。


从小贝多芬就生活在父亲的暴力和强迫之下。


小贝多芬整天像个钉子一样钉在钢琴前,小小年纪一弹就是几个小时,在楼下的父亲如果听到弹错的,直接上楼给贝多芬几个耳光,经常把贝多芬和小提琴关在家里,让他整天都在练习。


小小的贝多芬经历了许多父亲的斥责和棍棒。


父亲更是把他当做一个附属物,时不时就会被拎出来表演。


有一回,有一个旅行音乐家来到贝多芬的家乡,他和贝多芬的父亲喝酒喝到半夜,回到家里把熟睡的贝多芬拉起来上课,一直上到天亮。


贝多芬的母亲早逝,年幼的贝多芬不得不担起两个弟弟的抚养责任,还要防着父亲怕他把所有的工资挥霍一空。


贝多芬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关爱,长期生活在父亲的暴力和情绪失控下,过早被强迫担起一切责任。


长大后的贝多芬变成敏感、多疑,脾气暴躁,处理不了亲密关系,谈了多段恋爱却从未步入婚姻,甚至和父亲一样爱酗酒,用酒精来麻醉自己。


曾经厌恶父亲的贝多芬,终究成为了和他一样的人。                                                                                                                                                                                                             

                                3


中国式父母总是喜欢背后默默奉献,鲜少表达,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奉献又不是真正的奉献,纯粹自我感动的付出,年幼的孩子无力抗争,只能在这份感动中挣扎着成长。


有些父母认为: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在孩子蹒跚学步的前几年,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但是大人总是忍不住替孩子做决定,害怕幼小的孩子受到伤害,帮孩子完成探索世界的任务。


帮助他拿高处的玩具,帮助他玩玩具,开始一两次孩子会感激,但是时间久了,他就会陷入困惑,仿佛自己的生命被遏制住了。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不管这个过程会经历什么,都是孩子对世界的体验方式。


父母为孩子做的决定习以为常了,孩子就会产生叛逆心理,反抗的想法越来越重。


父母不可能帮助孩子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他学习父母可以帮,有困难父母可以帮,但是他长大以后,交友、学习,父母已经无能为力,可是孩子已经习惯了,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崩溃对父母大打出手:以前你都能帮,现在怎么不行了?


我们经常能在互联网上看到,某某因为父母不给买新手机而对父母大打出手,某某因为交际障碍常年躲在家里啃老。


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斥责孩子巨婴,但是这难道不是父母教育之下的结果吗?


                                    4


网上有一个热烈的讨论:为什么做父母不需要考证?


看起来诙谐好笑,但不能不直视的是,在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差劲的父母真的要让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而父母也会困惑,为什么孩子不懂得感恩呢,甚至有些还会成为白眼狼。这不得不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