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咆哮体”,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妈妈应该就想到马景涛和电视剧《梅花三弄》吧。有个八卦说是大S有次晕倒了,汪小菲一边大喊大叫一边使劲摇她,她说:“别对我马景涛咆哮好吗!”所以这个“咆哮体”不是说一般的大喊大叫,而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是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
这样解释后,让我们回想一下自己陪孩子玩耍的时候,尤其是孩子上上下下爬的时候,大人经常坐在一边看手机或和别人聊天,一会抬头看一眼对孩子喊两声“别爬那个”、“手抓牢了”、“干嘛爬那么高,快下来”、“来喝口水”等等。喊完接着该干啥干啥。万一孩子磕了碰了的哭了,大部分的大人冲过来瞪着孩子开启了“咆哮体”——“叫你别爬那么高,看吧,看吧,摔了吧!看你以后还爬不爬!”然后其实我们都能听出来大人是心疼孩子的,是爱孩子的,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丝毫没感受到爱,感受到的是批评、责怪、尴尬,感觉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被父母放到了对立面。其实孩子这时的哭泣不是因为疼痛了,哭的是被父母孤立的绝望。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吗,孩子哭着喊着要去抱大人,大人却一个劲地把孩子推开,这时孩子往往会哭的更歇斯底里。这样的惩罚方式对孩子建立安全感是很不利的。
那怎样的陪伴才是有利的呢?第一个是不要给孩子设置太多的限制。带孩子出去玩限制孩子这个不能玩那个不能摸,一直在孩子耳边絮絮叨叨的,弄得孩子缩手缩脚的。这是违背孩子发展天性的的,也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发展的。瑞士儿童教育家皮亚杰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是自我建构的。是每个儿童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而不断生成的。学习是儿童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所要学习的社会知识、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是儿童通过与人、与物的接触自我建构的。他主张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为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所以大人对孩子这个不让动那个不让摸的限制就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障碍。一会对孩子吼一声不断打断孩子实践体验的过程,孩子得不到尽情的体验很难实现“反省抽象”,也阻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学习的过程不断被打断,专注力也是眼睁睁地被破坏了。
陪伴孩子,正确的展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家长不多说话,眼神跟随孩子注意观察。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助会先用目光来寻找你,请第一时间回应他。可以到孩子旁边询问他:“需要我的帮助吗?”如果孩子说不需要,请不要自作聪明去教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如果孩子爬高或者玩有点危险的设备,请站在一下子能接住他的地方默默地做好准备,并给他充满支持的眼神,鼓励他去探索。你只要这样做了,孩子不管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感到安全。他就有勇气去做出一些挑战,挑战不分大小,只要成功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饱有成就感,自身能力不断提高,自信不畏难的孩子就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