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恬不知耻地从大一在学校的社团活动开始算,写剧本的经验加起来有九年了。但真正靠当编剧谋生的时间不能算长。不过在这短暂的几年中,网剧、网大、动画脚本、漫画设定、院线片、舞台剧,改编、原创,各种情况的项目都有所参与。中中小小的项目和公司也接触了一些。
这里我都不敢用“大大小小”,因为确实没跟业内龙头有过业务往来。大公司一般需要的是一线编剧和四线写手,前者是非常对等的合作,后者是极其明确的雇佣。我夹在两者之间,远远够不上前者,也非常眼高手低地不想去做后者。当然,我这种三四线独立编剧,与小型公司合作,风险是不小的,因为规模较小的公司通常由于缺乏独立投资能力、项目把控经验等等,导致很多项目往往无疾而终,也就是,黄了。但目前来看,我仍然愿意为了这份选择权而承担这对应的风险,也能够接受大量无疾而终的结果。
当然了……最好还是别黄。
入行最初这几年,大多是跟着师父边做边学。师父说,此处需要一个梗概,此处需要一个大纲。给我讲讲现在项目的要点,发来几个比较规矩的梗概大纲的模板,我就跟着学,对照模板的详略和写法帮着打底稿。师父拿去调整,我再回来对照自己的原版看看差异在哪里。
「梗概」通常是简要的故事走向,如果细分,有一句话梗概,百字级别或者千字级别的梗概,电视剧梗概和电影梗概自然也不可能相同;「大纲」分什么千字纲万字纲,分集纲分场纲(简称分集和分场)……根据影视项目各自的特点,还可能有“带对话的分场”和“简明分场”。其实编剧如果自己工作,常常是自己看懂就好,一两句话描述清楚叙事节奏的简明分场,其实就足够往下进行工作。分场再往下就是剧本了。
但是项目合作中所有的文字内容,你难免都要考虑能不能让片方觉得好看。很多片方会把「梗概」的不好读,理解成「之前聊了好久、大家达成共识的那个故事」不精彩。所以本应该是讨论故事、看清方向用的工作文字,常常也有点面对甲方的产品的意思。
许多公司没有创作经验的管理层,都有下场参与创作的倾向,这一点我们同行间经常私下吐槽。然而,既然是经常引起吐槽,也就意味着这是普遍现象。换个视角看,对项目未来的不确定感,站在为编剧工作买单的片方角度上看也完全能够理解。故而尽管大家都发现这样对编剧不信任的倾向其实在拖慢创作,并常常因此情绪波动,也都知道积极应对才是正途。
对,编剧,你要服务的对象并不只是观众。事实上,观众爱不爱看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帮你着急。大多时候,你要服务的对象其实反而是这个「很多人」。
这些东西在做编剧之前都是不懂的。以为编剧就是写剧本,就是对着屏幕敲键盘。写“113. 卧室 日 内”,写△,写“赵四在电话前犹豫不决”。不知道写梗概和大纲,不知道梗概和大纲的区别,不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当然了,更不知道编剧根本不是只对着电脑一天天打字就行了,而是要不断面对人——也就是出席剧本会。而对一个手拿诊断书的社恐或者人际关系敏感者来说,最为致命的是光出席还不行,身为一个编剧,剧本会你当然要说话,还不能少说,得不停地说。
太可怕了。
但是,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那么就要去理解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且以专业的姿态应对和解决。网络平台崛起给影视带来新的生机,给我们非科班的年轻编剧起步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很多东西虽然尚未形成稳健有规模的体系,但不管是资方、片方、平台方还是创作者,也都在学习中慢慢摸索着更能够让整个产业更为健康运转的工作方式。
一直到不久前,我接触到的同行还基本都是前辈;但最近,我也开始接触和自己相比可以称得上“新人”的年轻编剧了。这才发现,我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他们而言都是可供参考的经验,能够在一片未知中获得一点点心安。
身为编剧的我们,都有编故事的能力,只是偏好不同,速度不同,境界不同。想到刚入行的自己,有时候可能一两句说明都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此,我开始想要真正总结编剧工作的一些要点。有很多工作当中的具体问题,梳理出来,如果能落成文字,可能多少会有一些价值。如果有好奇的读者,也能给他们大体描绘一个关于编剧这个职业的基本画面。
我的目标是,争取做一个不违背内心原则,又能成功解决问题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