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写景诗,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写的是读书。写景与读书怎么样进行无缝衔接?诗歌赏读《读书有感》,看朱子高端操作!
在大家的心目当中,思想家、哲学家是否和诗歌无缘?不,他们大多都是诗人。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一首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先生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荡漾。如果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首诗是理学家朱熹先生所描写的一种微妙而不可言说的读书感受。有人可能会不懂,这明明是一首写景诗,跟读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朱熹先生的高明之处。诗中第三句“渠”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水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渠”在宋代时是一个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指代方塘。池塘并不是一汪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和一个人在读书中弄懂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非常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诗人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歌中将具象写得抽象相对来说简单,例如赋予梅花谦逊,傲雪斗霜的品格。但是要把内心感觉化为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那就难得多了。半亩方塘不正是每个人的心湖吗?心灵清澈才能将大千世界的天光云影,世态万象都倒映在心湖中。为什么心灵能如此清澈呢?那是因为通过读书,时常地为心灵注入源头活水啊!表面是一首描写池塘风光的写景诗,实际上却是别有洞天地在写读书的感受,实在是高妙!
如果读书没有这样的感觉,那就需要静心地继续去读,为自己的心灵多注入些源头活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