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勒留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日光明照,给我们力量和警醒。也是若干迷途者的心灵明灯,被誉为可反复阅读的“世界之书”。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日记,里面记录了奥勒留身处乱世中的所闻所悟,是一部自我反省的思想文集。
作家费迪曼曾说: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去帮人们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你要学会沉思,不但要洞察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而且要保持对这一变化规律的关注,从哲学的高度来修行自己。
人这一生,是不断修行,不断精进的过程。
人们表面上相互扶持
但并不真心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6岁的奥勒留被当时的罗马皇帝看中,成为皇位继承人。来到宫廷,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人性的复杂。他发现上流社会满口仁义道德,实则缺乏仁慈。君主看起来冠冕堂皇,背地里却充满了妒忌,伪善和口是心非。
他在《沉思录》中说:
人们相互蔑视,同时又相互阿谀奉承;他们总是希望爬得比别人高,却同时又匍匐在别人脚下。
历史更迭变化,但人性从未改变。人都是恃强凌弱的,在强者面前会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则耀武扬威;人们表面上相互扶持,但并不真心希望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一旦触及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会撕下和善的伪装,关系从而变得紧张微妙。
查理·芒格说:“无需为人性感到意外。”
人性的丑陋,与生俱来,随处可见,没有必要过分苛责和期待。只有看清了人性的真相,我们才不会被现实戳伤;也只有看清它,我们才能理解它,接受它,甚至是超越它。
人的欲望是一个无底洞
唯有懂得克制欲望才能活好自己
在古罗马,贵族以穿紫色长袍为贵。身为皇位的接班人,奥勒留发现,把精力用于穿衣打扮,奢侈享受,只会消磨意志,沦为欲望的奴隶。
他了解到斯多葛派哲人提倡节衣缩食,以穿短袍为荣。于是,他开始像斯多葛派哲人那样,远离感官诱惑,杜绝奢靡生活。
他脱掉长袍,不顾身份地位,终日穿着短袍,睡在地板上……缺衣少穿,日复一日苦行僧般的生活,让他被上流社会看作异类,可他却视俭朴为修行,甘之如饴。
北野武曾说:“人这种东西,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一堆欲望。”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我们的双手不断地向外索取,有了还想拥有,得到了还嫌太少,怎么也填不满欲望的深渊。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醒我们:“不要再做被各种私欲所牵扯的傀儡。”
过多的物质追求,只会让我们疲于应对,从而失去生活的重心。唯有懂得克制欲望,我们才能腾出精力,过好自己。
努力工作的意义无非是
让自己更好地活着
在战火纷乱的几十年里,奥勒留始终有着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的政务之余,奥勒留喜欢写日记,研究哲学。
当时,这些事被人嘲笑为不务正业,奥勒留却享受其中。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如一场航海行动,像一个奴隶那样一刻不停地摇桨,反而容易偏离方向。
梁实秋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亲暇,去享受人的生活。”
生而为人,努力工作的意义,无非是让自己更好地活着。但很多人都把顺序搞反了。
很多人想着等拥有了一切,再来享受生活。可到了最后,不仅忙得忘了自己,甚至忘记了活着的真正目的。
所以无论多忙,都要学会忙里偷闲。
为自己专门开设一片空间,读书写作,外出旅行,享受生活的乐趣。
既然人终有一死
不如热气腾腾地活着
战争、瘟疫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令奥勒留痛不欲生。
悲伤之余,他开始对死亡有了新的感悟。他慢慢发现,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躲不开死亡。
看清生命的本质后,他开始换一种活法,为打造古罗马的辉煌而奋斗。他朝乾夕惕,励精图治,没过多久就政绩斐然,深受百姓拥戴。
奥勒留说:
人终有一死,所以在努力活着的时候尽量缤纷,尽量精彩,不辜负这难得的生命。
很多事还没完成,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老了;很多路还没走过,一转眼又到了生命末途……死亡,是生命的终点站,但抵达的路径,从来没有雷同。
有人蝇营狗苟,仓促一生,如同流星划过,了无痕迹;有人却在走过的路上,铺满鲜花,绽放绚丽的色彩。既然生命短暂,倏忽便逝,不如倍加珍惜,热气腾腾地活着。
杨绛先生说: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
在生活的时间轴上,困在过去的阴影里,就看不到前方的光明。真正的智者,从不会把自己困在回忆里,而是专注于当下。
做好眼前每一件事,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你才能触摸更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
奥勒留12岁时起,他就立志成为一个哲学家。他对哲学充满了渴望,对政务却感到身心俱疲。
一边是热爱的理想,一边是不得不承担的职责,奥勒留进退两难,十分痛苦。渐渐地,他在反思中意识到,既然改变不了现实,不如改变自己的认知。
他说:
“人的灵魂是被思绪所渲染的。只要一个地方能让人生活,人就能生活得很好。如果他必须活在皇宫里,那么他也一定可以在皇宫里生活得很好。”
他开始接纳皇帝这个角色,在努力工作之余,不忘经营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了人生的契合点,成为“哲学家皇帝”。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让你烦恼的,其实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附加在这件事上的认知。你的思维认知改变,情绪才会改变,命运也就会跟着改变。
一如心理学中“情绪ABC理论”理论。当认知B出现了偏差,就会导致行为的偏颇,情绪的失控。
樊登也曾说过:“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一定是你的思维认知出现了问题。”
好的心念,让我们积极思考;而坏的想法,往往是负能量的起源。只有纠正错误的认知,凡事往好处想,才能引爆内心的正能量,带我们走出生活的困境。
痛苦无助的时候,不妨换个思维方式。
很多时候,坏的结果,恰恰是好的开始。
《淮南子》有言:
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则百节皆乱。
一切力量都源于内心世界的稳定有序。一个人只改变外部环境,并不能获取真正的安宁。只有转而内求,打造稳定强大的内核,我们才能获得任何外物都无法给予的平和。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认真过好每一个今天
你才能触摸更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