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骗子到处都有。
这个,各种新闻微博论坛以及各种防骗攻略可以证明,绝不是存心污蔑。因此,当面对一个新生事物时,首先自问是不是又遇到了骗子骗局是成熟的表现。
(二)
今天就和成熟人聊聊。
世界经济发展到当下,中国经济引来的关注是最多的之一。这话肯定没毛病。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享经济、消费升级,从庙堂到民间,都是相同的话题。
消费升级是造就每个时代的首富的典型事件。首富如果不是这个事件的受益者就一定会昙花一现。不信,可以去查一查历年的中国福布斯排行榜。
第一次消费升级,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这一转变对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强烈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第一轮经济增长。
第二次消费升级,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的前期,"老三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和"新三件" (冰箱、彩电、洗衣机)分别是温饱和小康时期的标志性消费品,作为一种时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这一阶段的后期,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大容量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影碟机、摄像机等成为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并快速普及。这一转变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
第三次消费升级,目前已接近尾声。其代表是房地产业、汽车以及与之相关产业带动的消费的迅猛增长。不管有没有消费能力,买房、买车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人生梦想的基本要素。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虽然是一件挺可悲的事,但巨富由此不断产生终究是不可更改的事实。
第四次消费升级,现在已经初现端倪。目前增长最快的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健康保健、旅游等方面的消费,就是显著的标志。由其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工具、手段的驱动下,这次消费升级来的更加猛烈。
消费升级所创造出的商业机会无疑是巨大的。牢牢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无疑是商人们成功的法宝。有人曾说这个法宝与普通的消费者毫无关系,大家都洗洗睡就好了。但其实是即便你睡得毫无知觉,它也一样与你关系密切。在每次消费升级中,不仅先知先觉的商人们赚的盆满钵满,就是那些心有灵犀的普通消费者,日子也比常人过的舒坦太多。
但这些和共享预付卡有何干?消费升级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可是这种必然并不能证明共享预付卡就不是骗人的把戏吧?
(三)
骗不骗人,看事实。
共享预付卡,是个神马东东首先要看什么是预付卡。预付卡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熟悉的有点陌生的玩意儿。如果换些个词,大家或许马上就知道,比如美容卡、美发卡、健身卡、会员卡、贵宾卡、购物卡......等等,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卡。
只政府部门、法律法规对预付卡的定义要更加专业精准:“预付卡指由发行机构发行的,可在商业服务业领域使用的债权凭证,具体表现为购物券或消费卡,体现了持卡(券)人作为消费者对发行机构享有的债权”;或者“预付卡又叫储值卡、消费卡、福礼卡、智能卡、积分卡等,顾名思义就是先付费再消费的卡片。预付卡分为记名卡和非记名卡,记名卡可挂失,非记名卡不可挂失”;再或者“商业预付卡按使用范围不同可划分为单用途预付卡和多用途预付卡。单用途商业预付卡是指企业发行的,仅限于在本企业或本企业所属集团或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兑付货物或服务的预付凭证,包括以磁条卡、芯片卡、纸券等为载体的实体卡和以密码、串码、图形、生物特征信息等为载体的虚拟卡”等等。
把这些看起来很专业但一定会让人很头痛的文字梳理translate一下,大致就是:预付卡,是发生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和交易方式的凭证,这个凭证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对这种交易凭证的使用,国家是要管理的,并且颁布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对此有人说,这不是市场经济的做法,政府的手伸的太长了。
(四)
长不长,看现实。
有数据显示:目前预付卡交易方式已经全面渗入服务业的六大领域,包括健康服务业、体育服务业、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交通旅游服务业、养老服务业、居民生活服务业(零售、餐饮、洗衣、洗车、家政、租赁等)。在这些领域,预付卡交易活跃,预付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例最高可达100%,最低也超过10%。按上述六大行业年交易总额计算,预付卡交易规模每年可达7、8万亿元,甚至超过10万亿元。
如此之大的预付卡交易体量是怎么形成的?经济发展、需求旺盛、交易的双方你情我愿。
从消费者这端看,买一张预付卡进行消费,既能打折得到便宜的价格,又能方便省事并且有人把自己当贵宾待,所以愿意;从商家这端看,黏住客户不让到店的客人跑到别家去是目的,快速回笼资金收回成本赚快钱赚多钱是更大的目的。三国周瑜打黄盖,表面上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其实是军事计谋。现如今预付卡交易,你情我愿,难道也是个商业计谋?
如果说预付卡交易方式是个商业计谋,那这个计谋真的很高明。因为,按照传统的交易方式,一手钱一手货,交易简单,但交易成本很难控制,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所以,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的做法,一定是基于交易双方的信用进行的交易。银行的信用卡就是这么出现的。你要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没有现金没关系,只要银行愿意证明你的信用,我就可以把商品或服务给你。这样交易,显然够爽。只不过过去银行高高在上,让你爽的不够彻底,甚至还有些别扭。支付宝正是看透了银行的内啥,钻了空挡,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而预付卡交易,显然也是信用交易。
只是这种信用交易与银行卡的信用交易,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
在银行卡的信用交易方式中,银行其实是个中介机构,一手托两家,为消费者担保或给消费者借钱,向商家提供资金让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两头收取费用,名称叫做利息或手续费。这种交易方式,从效率上讲,是比传统交易方式要高很多,但问题是交易成本也在增高。用互联网思维说,就是用户体验不够极致。
预付卡信用交易方式,则是去中介化的。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完全基于消费者对商家信用的认可,没有中间机构什么事。与银行卡信用交易相反,预付卡交易时,消费者要购买商品或服务,必须先向商家付钱;商家基于信用,之后向消费者兑现商品或服务。这种交易方式,不仅能够提升交易的效率,而且因为没有了中间费用,还能大大降低交易的成本。从这个角度看,这种交易体验应该比银行卡交易体验要更好。难道,这也就是某个大佬说的银行必将消失的依据?
因此,预付卡应该代表了一种更先进的交易方式。正是因为这种先进性,所有才有了预付卡在服务业的广泛普及和深入渗透。做出这种判断应该不难,也不为过。
(五)
但现实总是让人大跌眼镜。
现在,你打开各大网站,搜索预付卡这个词,所看到的,基本都是发生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但性质相同、经过相同、情绪相同,结果大同小异的发卡商家关门、倒闭、跑路,或者消费者买了卡不能退不给退引发的纠纷。对预付卡又爱又恨,几乎成了市场的共识。
爱,是因为有利益;恨,是因为有伤害。如果利益是伤害的诱饵,则基本可以断定,这里面存在欺诈。但问题是,大量实际发生的预付卡交易证明,制造伤害的主体的数量是有限的,虽然伤害造成的不良影响扩散的很快很大;伤害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主观故意或者事先预谋的伤害其实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预付卡运营管理能力失控造成。
这种失控,换种说法就是,在预付卡交易的需求之火已经被点燃,并已呈现出熊熊燃烧之势,锅里的水也已经被煮的沸腾之时,一切还没准备好。商家快速收来了大笔预付卡资金,开始或膨胀,盲目经营扩展;或肆意消耗,无所无忌;或迷茫困惑,不知所向......就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发生了,各种纠纷、投诉、谩骂、怀疑、恐慌......接踵而来。
于是有人说,政府应该禁止商家发预付卡。这个意思和前面嫌政府的手伸的太长了正好相反。该管的要管,但“禁止发卡”这种扬汤止沸的做法能够行得通吗?显然不行。
更好的做法必然是要顺应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尤査·本科勒说:正是“公地悲剧”激发了共享经济,即我们所有人都是为了自我利益而行动,为了提高自我生活质量,以及面对自然资源日渐衰竭而进行资源共享。如果深入地解读这段话,可以很惊奇地发现,关于预付卡交易的市场规律以及解决预付卡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路径就暗藏在其中。
预付卡交易,所体现的正是商家和消费者“都是为了自我利益而行动”。例如,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总想发的卡越多越好,消费者在占便宜心理的诱惑下,总想折扣越低越好。长此以往,就逐渐形成了“商家为卖卡不择手段,消费者为获得低折扣盲目过度消费”的变异模式。“公地悲剧”由此发生。各种导致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失去信任、缺乏共鸣、体验恶劣的情形便不断出现。
如果说“公地悲剧”触发了共享经济,而预付卡交易模式目前出现的变异造成了“公地悲剧”,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预付卡目前存在的问题,其实正是共享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不断释放的必然结果,而这个结果必然导致共享预付卡的出现。
这个圈子兜的有点大,有点绕,如果更简单一点说就是:促使预付卡交易模式和共享经济模式出现的原因和动力是一样的。
这句话听起来还是废话。真正有用的话是:共享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唯一模式,而每一次的消费升级都是向未来不断靠进。所以,当一张预付卡,变成了共享预付卡的时候,你要知道,它其实已经是共享经济的最佳载体,而这个载体正是打开并进入消费升级大门的门票。
(六)
如果你能耐心读完这么一大段文字,或许就能够发现共享预付卡和消费升级之间是存在着剪不断、理不乱的关系的。了解了这个关系,当遇到共享预付卡时,你或许就不会再疑惑,共享预付卡到底是不是骗子骗局,而会自问:我的预付卡共享了吗?我能享用共享预付卡吗?已经来临的最新一波创造巨富、赢得美好生活的消费升级,我能赶上吗?
和成熟的人聊天:共享预付卡不是骗局。与成熟的人同行——共享预付卡必然通向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