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长沙博物馆新馆开放六周年之际,本人在该馆邂逅了一场跨年大展“玉魂——中国古代玉文化展”。展览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以玉事神”、“以玉载礼”、“以玉比德”、“以玉养性”四个单元。在我看来,玉的变化、玉文化史的发展,最能反映社会变迁和世道人心。
对于玉石,本人没有研究,没有鉴赏力,一直觉得玉石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展厅里琳琅满目的玉制品令人眼花缭乱,我禁不住一阵兴奋。这次展览无疑对广大市民进行了一次玉文化知识的普及。
这次展览,全国8家文博机构联合展出410件(套)精美玉器,分为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后至清代四大部分,共同展示中国近9000年的玉文化史,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揭示了不同时代玉器所呈现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该展于2021年12月28日开展,至今年4月5日结束。
从古至今,玉石的加工使用历史悠久。玉的起源与石器分化同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就在磨制、钻孔、抛光等制作工艺方面有了较大发展,并有意识地选择颜色、韧性、硬度都不错的美石进行加工,出现了早期玉器形态。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巫觋祭神,用玉代替陶石,往往选用原料珍稀、质地坚韧、色彩瑰丽、光泽柔和、手感温润的玉石,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玉器,充分表达对神祇的尊崇,同时对玉赋予宗教神秘色彩。这一时期,用玉的主要特征就是巫以玉事神。
在这一时期,玉成为了部落首领和神职人员身份的象征,玉象征权力和财富。也是祭祀仪式举办时的通神灵物。如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地区的大溪文化、肖家屋脊文化、陕北的石峁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都发现了大量玉器。
在我国的玉器史上,经过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三个阶段,礼玉制度得以逐渐形成和完善。新石器时代的玉礼器有玉璧、玉琮、玉戚、玉钺等。夏商时期则是承前启后的阶段,直到西周时期,礼玉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且等级森严,玉器品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兵器、工具礼仪化特征十分明显,玉礼器相当繁荣,祭祀、仪仗、丧葬礼器都有了,而起装饰作用的佩饰,也具有了礼仪的功能。夏商立国,国王在兼并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于是王权崛起,神权日渐式微,巫觋沦为服务于王权的卜师,于是,玉器从神玉转变为帝王玉,用以代表王权权威。周公制礼作乐,玉器演变成了区分等级贵贱的标准,成为礼仪的载体。
这一时期,佩饰的使用方式也从重大场合向日常随身佩戴转变。装饰玉的种类有人物、动物形状的玉佩、圆筒形的玉镯、各种造型的玉玦、玉璜、玉笄、玉觿、串饰等。佩玉的种类尤其多样,有发饰、耳饰、项饰、腕饰、臂饰、胸饰等,而玉组佩系列化、普遍化发展,成为了代表贵族阶层的名贵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儒家学者把玉器人格化,赋予其道德内涵,管仲提出“玉有九德”,孔子提出“玉有十一德”,荀子则主张“玉有七德”。到了汉代,优质玉料进入中原,玉器空前繁荣,玉德被进一步凝练,刘向提出“玉有六德”,许慎则认为“玉有五德”。
佩玉成为社会风尚,风行于各阶层,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汉代佩玉在沿袭战国玉器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继续革新,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内涵。带剑佩玉一时成为君子之风。汉代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贵玉”思想,皇室贵族生前佩玉,死后也用大量玉器随葬,出现了玉衣、玉琀、玉握等葬玉。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民族大整合加之西风东渐,玉器在大唐盛世迎来大发展,走向世俗,造型与纹饰富于异趣。宋代上追商周,兼仿汉唐,开玉器制作新气象。到了辽金元时期,玉器的民族特色鲜明,风格豪放,与宋玉相映成趣。而明清时期,帝王喜爱,文人推崇,市场昌盛,玉料丰富,名匠涌现,玉器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随身佩戴、生活适用、把玩陈设的珍玩雅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玉、琥珀等制成串饰,驱邪避凶;隋唐五代时,佩玉花鸟纹饰多,显得雍容华贵;宋辽金元的玉器,以写实花鸟鱼虫与山林景色为纹饰,祈求吉祥;明清时期的玉器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赋予美好寓意。
这次观展,我们无疑穿越了近9000年,与古人对话,对中国玉的加工制作、玉文化的发展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玉、玉文化所反映的中国历代社会变迁和世道人心有了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