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精进》中,稻盛说要谦虚,不要骄傲。要每天反省。这个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这两种状态难做到,更难在做好。但是我相信自己我也会可以的!我能做到!我要告诉自己的潜意识!
说到谦虚,自己的现状是:
自己对自己:尤其在学习或学着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或者突破而沾沾自喜。
别人对自己:有时别人对我指出我的错误做法或者对我有提议的做法,我特别容易不愿意听取甚至反感。
两种原因造成:
对于缺点或不足,我在逃避、不愿意面对或接受,甚至反感(其实,我的这种逃避、反感也是真我,只是我潜意识中的自我反抗让我认识不到真正的自己)。而别人的言论我可以作为了解真我信息的一种渠道,并进行自我反思和判断,或许那就是真我。而在反思回顾的过程中,我需要尤其留心自己与他人平时的言行细节和自我心理活动。
我的眼界局限了我所能看到的东西,就像穷人堆里的富人。当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时,反思不足,没有想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和处理办法!(其实这就是“反省”,这也是一种思维)。就像猎豹移动CEO说:“在某个时间点做出的最优解,过两天你再去回顾,你说不对,人的本性开始自我维护。但是总是有人比你能做出更厉害的处理办法。这时我们就要压迫自己,早日摆脱骄傲的状态 。”
他最后说人是在自傲和自卑中来回切换。倒不如说人是在正向的我和负向的我来回切换。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活着有正向的我和负向的我。我们的每次害怕、懒惰、劳累、说出“我不会、我不可以”的我,其实每次都是在和那个“勇敢、勤奋、坚强、告诉自己“我可以、我一定能行””的那个我,进行挑战和争斗。这些“我”,我们是都可以有的。只是那个负向的我太容易做到了,因为不费力气、不用努力、马上就能达到,这是人性的弱点。而那个正向的我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刻意练习、需要不断挑战战胜“负我”才能做到。
原来重要的不是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好或坏、对或错、善意或恶意、有益或无益,而是我们想活成哪个“我”,哪个我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体。
(写到这又有了些别的感悟想捋顺就写出来:人说话的声音或内容是虚幻的。声音大小、语速快慢、说话内容与语气只代表了他说话的方式、当下的心理状态和他思维结构下对当下问题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