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圌山是天然避暑胜地。既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久负盛名的佛道文化,10月6日上午,带子侄们来到心心念念的圌山。
曾到窦圌山来过两次,一次是学校包车带学生春游,倾校旅游,浩浩荡荡。一次是兄弟高考前夕,父子三人,悠然自得。那时只觉得天很蓝,窦圌山被丝丝缕缕白云雾缠绕,仙气十足。那时我们沿着羊肠小道自在前行,好不惬意。一路上,峰回路转,峡谷飞瀑、奇花异草,美景俯仰即拾,惊喜无处不在,如在画屏中出入。
但是,这次来到窦圌山,感觉天空灰蒙蒙的,比御营坝的空气质量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差,听说武都有几个像长钢这样的大厂,污染是免不了的。窦圌山就像一个超凡脱俗,明眸善睐的少女变成历经沧桑满怀幽怨的妇人。
刚到山脚,就又有点懵,因为台阶的陡峭程度和长度实在是太像天门洞前的天梯。你以为目之所及,就是峰顶,等好不容易走到你以为的尽头的,发现才走了1/4。
天门洞的天梯是为了彰显仙境的神秘,有朝圣的意味,这里弄成天梯又是为什么呢?等我们好不容易爬完八百多层阶梯,风景完全没有看到,人已经累得半死。我想如果让当年的李太白走这样的天梯,脑海中无论如何也跳不出“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诗句。
来到天梯尽头的平台,那里有小吃摊,我们一行四人要了凉粉凉面,将水果牛奶拿出来,边吃边凭栏远眺,往下一望,谷深林茂 ,好不惬意。
午餐后精神焕发,沿着迂回盘旋的阶梯继续攀登,一路上林木苍翠,十分清幽。终于又让我找到了一点点曾经的感觉,走完陡峭的阶梯,来到山边平缓的行道,窦圌山是砾岩丹霞地貌,砾石如豆,亿万年前,这里应该是汪洋大海,不时有巨石拦路,应是512大地震的遗存。山上不时传来钟鼓声,“一鸣山谷应, 四顾海天空。”经过热闹的小吃街,终于来到云岩寺。
云岩寺是窦圌山最著名的景点,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管理单位,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明末毁于兵火,清雍正三年重修。寺内珍藏的道教飞天藏,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为久远的道教飞天藏。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车高九点八二米,直径七米,上下四层,上雕塑有天宫楼阁,腰檐上装饰有斗拱,每层雕有执笏人物,形神自如,体态潇洒,衣纹流畅,木柱及额枋上均施沥粉彩绘。山门前还有2根高11米由生铁铸成的镇山铁桅,和为安置云岩寺主持了然大师的舍利子所建的灵骨塔。
散步云岩寺,古寺巍巍,古塔悠悠,钟鼓漫漫,不由人不发思古之悠情。
抬头便可望见三座主峰,岩体裸露,丹赤如霞,三座山峰分别是东岳峰、飞仙峰、神斧峰,集奇、险、幽、秀为一体。各建有东岳庙,窦真寺,和鲁班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石碑就立在山下。
石碑已长满青苔,那是我们当年在道边觅到的一大惊喜,这诗句也是那个时候不经意间记住的。现在需仰视可见,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去注意它吧。
主峰下还有一龛掉彩的人像,坐像,真人大小,长髯飘飘,气质不俗。有仙风道骨。地点极其清幽。看石碑知是彰明县主簿窦子明像,唐高宗时期,窦子明慕此山清奇幽秀,便弃官隐居山上,在山上修建筑了许多庙宇佛堂,应该是云岩寺最旱的修建者,后来他修道成功,白日飞升,羽化飞仙,怪不得这座山姓窦了。
过了一线天,沿着东西峰之间唯一的山道继续向上攀登,山顶上争看“铁索飞渡”的游客已经围得水泄不通。窦圌山东西峰之间,悬挂着一高一低两根钢索,“铁索飞渡”和“圌岭飞桥”“福地仙关”齐名,是窦圌山八景之一,登圌山不看这一景,等没有来过。大约下午一点钟,只见一女子衣袂飘飘,从容地攀上屋檐,不慌不忙地踩到铁索上,铁索下面是万丈绝壁,稍不留神,后果不堪设想,站在铁索上,需要多么大的胆量啊。但她却气定神闲,如履平地,在两峰之间自如行走,还在铁索上面俯仰坐卧,现场欢呼起来,人们争相举着手机,记录这扣人心弦的一幕。
下山时经过铁索下,向上一望,好高,简直令人胆寒。在云岩寺下的草坪又巧遇了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一一“伞”,一古装女子无比神奇地变出了五颜六色的的花伞,她胸有成竹的一招一式,从容自若的神情。让你觉得这不是魔术,而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子降临凡间。
六点钟回到绵阳,辉哥一家已经在长虹国际城小秧锅等候我们多时。
回来写诗一首,记录在儿子的手抄报上,儿子连连夸赞:“妈妈好有才!”
国庆见闻
家人同登窦圌山,天梯高悬勇争先。云岩寺里钟鼓乐,出入画屏觅诗仙。魔术奇幻凌空渡,观者如潮歌连天,亲人把盏声声唤,华夏希望在少年。
后来我看了儿子的日记,他说:“最美妙的风景果然藏在山上,那是对一路攀登的奖励,只有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我深以为然,并为我这个内心丰富的儿子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