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让等宦官跳入黄河之后,闵贡带领皇帝刘辨、陈留王刘协抵达雒舍休息。
次日清晨,刘辨独乘一马,闵贡和刘协共乘一马,南返雒阳。公卿大臣则在北芒山(北芒山又作“北邙山”)下迎驾,前太尉崔烈(时任官职不详)在迎驾队伍前面带路引导。
就在这时,前将军董卓带领他的三千凉州精兵突然出现在迎驾队伍前面。刘辨见到军队,大惊失色,大臣们对董卓喊道:“有诏退兵!”,身在队首的崔烈也发话呵使董卓回避。
董卓对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接着,董卓又理直气壮反诘大臣们道:“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注1】
那董卓突然出现与皇帝一行在北芒山相遇是偶然的吗?绝不是。
《资治通鉴》记载,大将军何进是在戊辰日黄昏被宦官杀害,按现在通行的西元纪年换算,何进是在25日被杀,而张让等人领着皇帝出逃,已是庚午日也就是27日,到董卓遇到皇帝那一天清晨,则是辛未日,这一天是28日。
从何进被杀,到董卓遇到皇帝,连头带尾是四天时间,实打实的算也有两天两夜的时间。仅是从这简单的日期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董卓遇到皇帝一行,实在说不上是偶遇,董卓的弟弟董旻就在洛阳城内,董旻还亲自参与这场宫廷政变,与何进部下吴匡合力攻打车骑将军何苗部,斩杀何苗,两天两夜的时间足够董卓收到情报知道皇帝的下落,等士大夫们在黄河边找到皇帝一行时,董卓也率军赶到了,所以,虽然士大夫集团把张让、赵忠都逼得跳了黄河,但是面对随之而来的董卓,却一下傻了眼。
别以为,董卓与皇帝一行相遇不重要。董卓借着护驾的名义终于有足够理由把所部军队开进洛阳城。
之前,大将军何进虽然同意征调外军逼近洛阳城以向何太后和宦官集团施压,但外军逼近洛阳城和外军进驻洛阳城完全是两个概念,何进是想着演一出“狼来了”的戏给何太后和宦官集团看,通过营造外军逼近京城的威势迫使宦官集团交权退休,但何进本意不同意让外军进驻京城的,至少不是何进从京城选派出去外地募兵的将领统帅的军队,何进是不打算放入洛阳城的,何进征调入京的三路外军中,武猛都尉丁原率并州军屯兵洛阳北的孟津,东郡太守桥瑁率东郡郡兵驻兵洛阳东的成皋,而前将军董卓的凉州兵也不例外。董卓所部走到渑池时,何进就派谏议大夫种劭带诏书前去制止董卓继续前进。
可董卓不是丁原、桥瑁,汉灵帝活着时董卓就敢抗旨和汉灵帝在官职权力上讨价还价,何况汉灵帝去世,皇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陷入衰退状态的今天,董卓对圣旨的考虑从他的利益出发,当董卓认为种劭带去的“圣旨”与他不利或者他无法赚取更大利益,董卓自顾自越过渑池继续率兵向洛阳进发。随着董卓的三千精兵抵达洛阳城外,何进又气又急之下,再次派谏议大夫种劭带诏书前去制止董卓进兵。董卓、种劭经过一场剑拔弩张的僵持之后,终于董卓选择驻兵在洛阳城西的夕阳亭【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劭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正常情况下,没有朝廷命令董卓是无法把自家军队开进洛阳城的。洛阳作为东汉帝国的首都虽然没有后世北宋那样,开口闭口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如何如何?但洛阳城墙肯定又高又大,护城河又深又阔,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惊人的,而洛阳城内的军队数目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至少这个数目远远超过了董卓的三千人。而且,洛阳外围的军队,丁原、鲍信、桥瑁等人驻军也不在少数。至于率三千精兵就敢攻打洛阳城更是耸人听闻的疯狂之举,董卓是想都不敢想,因为董卓真敢这样做,他的手下都会主动离开他,因为跟着董卓这样的疯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因为洛阳城绝不是靠董卓的三千精兵可以攻下的,董卓真失心疯进攻洛阳城除了损失自己效力朝廷,征战沙场多年换来的名望官职,被朝廷赏个“乱臣贼子”的名头号召“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和白白损失自己的精兵外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
但是在洛阳城内发生巨变后,董卓在京城内的情报系统自然马上向董卓汇报洛阳城内发生政变这一惊人消息。当时的董卓,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入洛阳城,因为这样进入洛阳城,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更主要的是,洛阳城也绝不是地方军队,想进就能进的地方。别看当时一片混乱,只要洛阳城的大门都关闭,不要说董卓不敢率军攻城了,就算他真敢趁乱攻打洛阳城,还真控制洛阳城,也只是提前露出董卓“乱臣贼子”的真面目,沦为“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的“乱臣贼子”,人人喊打。我们从董卓后来控制洛阳城,控制朝廷,却被“关东联军”打得迁都长安,最后死于非命就可以知道单单控制一个小小洛阳城,而不能让天下人承认董卓对朝廷控制的合法性,那单是控制一个洛阳城是没用的。
但是,当董卓收到情报得知皇帝已被宦官挟持出洛阳城后,只要制造一场与狼狈不堪的皇帝偶遇,董卓自然可以用护驾的名义光明正大把军队开进洛阳城。
当士大夫成员试图阻止董卓和他们一块进入洛阳城时,董卓当然不干,反问道,凭什么啊?士大夫们就说了,这是皇帝的旨意。董卓理直气壮质问士大夫们:“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
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阵营显然丧失了阻止董卓所部进京的合法借口,因为士大夫们当时干的事,实在太差劲了,弄得洛阳城火光四起,刀光剑影,沦为杀戮场,皇帝都被挟持出了洛阳城。
总而言之,我董卓实在怀疑你们士大夫们的工作能力,更怀疑你们保护皇帝的能力。所以,我现在就要担负起保卫皇帝的责任,在我没有确定皇帝处于绝对安全位置前,我是不会离开皇帝的;更主要的是,我现在还要担负起保卫帝国中央政府,维持中央政府正常运转的责任,总而言之,在我没有确定中央政府工作步入正轨前,我是不会离开洛阳城的。因为,在这种时候,还任由你们这些官二代、腐儒胡乱折腾,我董卓对得大汉历代先帝,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从法理上、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士大夫们似乎没有阻止董卓进军洛阳城的合理理由;那用武力呢?士大夫也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因为要火并这三千凉州精兵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惊人的,在洛阳城政变之前董卓和他的三千精兵是不敢强行进入洛阳城的,可刚刚结束的一轮大火并,已把洛阳城折腾的一片混乱,动摇了洛阳在凉州军心中的权威,也增加了董卓部进入洛阳城的信心。
在洛阳发生政变前,凉州军自然没有觊觎进驻洛阳城的胆量,但在政变发生后,来自西北穷乡僻壤的汉子部下的贪欲正在心中熊熊燃烧。很多时候,尤其是有理想、有野心的年青人,也未必真害怕玩命。但是,他们在玩命之前,必须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玩命是非常值得的,是有前途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玩命的结果,就是伤了、死了,最后只能得几百块抚恤金;就算有幸活下来了,也是继续回家该干嘛还干嘛;恐怕谁也没有这样高的政治觉悟,如果觉得玩命就有前途,愿意玩命的人自然很多,比如跟着张角造反的人就多到漫山遍野望不到头。现在凉州兵就觉得现在趁机进入洛阳城是个大好机会。
凉州兵领头的董卓也是野心勃勃的主,一心想进洛阳城,在帝国政府更上一层楼。在凉州军从上到下一心一心进驻洛阳,士大夫们想阻止凉州兵进京,不付出血的代价是不可能,董卓的三千精兵都是在西北身经百战活下来的狠人,而如果洛阳城再来一轮大火并,洛阳城肯定更会乱成一锅粥的,甚至洛阳城有可能丧失号令天下的资格。在董卓部进驻洛阳后,和董卓差不多同时入京的骑都尉鲍信,曾建议司隶校尉袁绍出面趁董卓入京未久,立足未稳纠集军队攻击董卓部,不过被谨慎的袁绍拒绝了【先是,(何)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袁)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
因为,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也并不意味着董卓就可以控制帝国都城,因为董卓毕竟只率领了三千人进京,单是洛阳城内外的军队,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这一步,董卓的野心也不会膨胀,因为事情只发展到这一步,董卓不过是洛阳城内几大军事力量之一,可后来发生的事远远超出当时人的预料。
已死的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旧部竟然纷纷选择投靠董卓,而履新不久的执金吾丁原也被部下吕布所杀,吕布率并州军投靠董卓,被何进派往河北募兵的并州雁门人张辽率兵千余人回京后也随并州老乡吕布一并归附董卓。洛阳局势骤然失衡,董卓一下子从洛阳城几大军事力量之一一跃成为洛阳城军事实力最强者,凭武力已实际控制了洛阳城[(何)进、(何)苗部曲无所属,皆诣(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故京都兵权唯在卓。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
不愿投靠董卓的鲍信、桥瑁畏惧董卓锋芒,也率部退回兖州。
为什么何进、何苗旧部和吕布、张辽代表并州军会纷纷选择投靠刚入京不久的前将军董卓,而不是别的朝堂大佬,比如有“四世三公”金漆招牌的“汝南袁氏”。
史书上有一个通用解释:董卓最初进入洛阳城时,知道自己的兵力实在太少了,并不足以震慑号令洛阳城各路人马。于是,董卓就玩了一个“瞒天过海”的小把戏:晚上偷偷派一些军队离开洛阳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来,这样折腾过几次以后,人们自然认为董卓的军队越来越多了,董卓在洛阳城内的对手就全都被董卓镇住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的旧部和并州军都选择投靠“洛阳最强者”董卓。因为相关内容,几乎被所有的史书都采用,所以它的可信度好像非常高,其实,这是个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为真理的结果。
为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谎言重复一千遍成为的真理?”
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后汉帝国的都城!这种地方的城门,是能任由人们随便出入的?这种地方的城门,黑夜也会敞着,更会任由人们随便出入?
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就会知道所谓黑夜派军偷偷出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来,是绝对不可信的。因为,你是董卓手下的将领,董卓让你率六百将士黑夜偷偷出城,白天再率军大张旗鼓的进城,你能做到吗?你肯定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洛阳的所有城门都有军士把守;更主要的是,到了夜里,所有的城门都会关闭的。你想偷偷出去,怎么个偷偷出去法?
举个例子:东汉开国伊始,光武帝刘秀打猎后趁夜色回城,至上东门外,门侯郅恽拒不开门,刘秀派人好说歹说也没用,只好从中东门进城。《后汉书·郅恽传》曰:(郅恽)为上东城门候。帝(刘秀)尝出猎,车驾夜还,恽拒关不开。帝令从者见面于门间。恽曰:“火明辽远”,遂不受诏。帝乃回从东中门入。明日,恽上书谏曰:“昔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万人惟忧。而陛下远猎山林,夜以继昼,其于社稷宗庙何?暴虎冯河,未至之戒,诚小臣所窃忧也。”书奏,赐布百匹,贬东中门候为参封尉。
甚至天黑之后,洛阳城内都不允许人们随便上街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和曹操有关的小故事。曹操早年出仕时曾做过洛阳北部尉,洛阳北部尉就是掌洛阳城北公安局局长,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小黄门蹇硕的叔叔就因为“违禁夜行”被曹操当场活生生打死,而在洛阳城刚刚遭受一场大混战后,洛阳城只会更严格执行宵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数百人,想在大半夜偷偷溜出洛阳城,怎么做到?
而且,董卓是八月二十八日进京,到九月一日汉献帝刘协就已登基,董卓三天时间完成废立大事。董卓“瞒天过海”的计谋现在可见的史料,最早是出自西晋时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可董卓八月二十八日进京,到九月一日完成废立,满打满算三天时间,《九州春秋》和范晔《后汉书》的“率四五日”从时间上也根本不成立。
为什么洛阳城的将领军队会突然纷纷选择投靠董卓,投靠洛阳城里眼看就要实现家族“五世三公”大业的“汝南袁氏”不香吗?为什么洛阳城这么多人选择董卓?下一章,笔者简单回顾一下董卓入京前的生平履历,为什么洛阳城的将领军队会突然纷纷选择投靠董卓,投靠洛阳城里眼看就要实现家族“五世三公”大业的“汝南袁氏”不香吗?为什么洛阳城这么多人选择董卓?下一章,笔者简单回顾一下董卓入京前的生平履历,董卓不是我们很多人印象中那种残暴无能的大魔王。(欲知前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1】:《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献帝春秋》曰:(董)卓时适至,屯显阳苑。闻帝当还,率众迎帝。《典略》曰:帝望见(董)卓兵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卻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英雄记》曰:公卿百官奉迎於北芒阪下,故太尉崔烈在前导。卓将步骑数千来迎,烈呵使避,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前见帝曰:"陛下令常侍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