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白夜行》《放学后》后,第四本《嫌疑人X的献身》也合上了最后一页。
读完后的那晚,并没像《白夜行》那样,让人深陷其中。而最大的感受,尽然是“匪夷所思”。
第二天,把苏有朋导演的电影版《白夜行》也过了一遍,虽然和原著有出处,还添加了点剧情,但是基本上拍出了原著的全貌。获得豆瓣8.5分的好评,也是相当肯定电影翻拍版的水平了。
优酷评论区,也算不上热闹,除了主角的粉丝刷评外,也有人在讨论故事情节。
关于情节,讨论最多的是,既然石神(采用原著名)能很好处理掉富檻的尸体,为什么还要杀一个人来掩盖真相呢,欲盖弥彰的道理,东野可能根本就没考虑过。
原著中,没有直接说富檻有家人,只是在新闻中报到“如果认识此人请立即和附近警局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富檻是可能没有家人,或者没有比较好的朋友的。
根据法规“民不举官不究”的原则,处理掉一个人的尸体,或许真可以逃避杀人的责任。有很多网友都认为,杀一个人,去掩盖另个杀人真相,是多此一举。
然而,就故事情节来说,石神和靖子可能不能确定富檻是否有其他好朋友,至多,前妻靖子会知道他没有其他家人。因此,掩饰杀人,对石神的构思来说,就是万无一失的方法。
整个侦探故事的逻辑构思,可以说相当完美,也因此,这本书,能成为东野圭吾,优秀作品的代表作。
然而,看完后,总感觉有“匪夷所思”的地方,逻辑通顺的仿佛若是真实的事件,也找不出破绽来。
而我的想法是,虽然逻辑合理,但不合情。
故事之所以是故事,就是因为它有最精妙的地方,“绝对的巧合”,才形成了一个故事,但事实情况,绝不会有那么多的巧合。
故事的一开始,石神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邻居,只是单纯的设计掩盖一场杀人案。
如果说,石神的动机就是因为喜欢靖子,可能还能说的过去,然而,到汤川揭开杀人案之后,发现石神居然用谋杀一个人方式,掩饰另一个杀人案,这就让人感觉有些夸张了。
书中解释说是,因为石神自杀时,碰巧被新搬来的邻居靖子打断了,而使石神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从而感激邻居,最后也是解释说,是为了报恩才去杀别人的。
这样的逻辑,对石神来说,确实无疑。
但是,我想,书中塑造石神,这样让人无法理解的天才数学家,利用“天才”是常人无法理解的这个特点,迫使观众接受这一切,还是有不妥之处。
书中描述,这个数学天才,因为沉静在数学难题中,对外界事物都不感兴趣,从和汤川的回忆中,可以看出,石神就像个傻子一样,只是数学能力超强,才被汤川称之为“达摩石神”。
我们不分析,石神的家庭背景和个人性格因素,单从兴趣爱好上,就因为对数学上的绝望,就能导致一个人自杀吗?
我看未必,书中提到,石神也是一位柔道教练,而柔道段数能达到,用一根电线,毫发无伤地杀死一位技师,这样的功底,可不是随便练练就能做到的。
柔道,是日本武术中特有的一科,是由柔术演变发展而来的。柔道家是指精通柔道的人,顾名思义就是以柔术为主的格斗流派。与散打恰恰相反,柔道家们擅长借力使力,以柔克刚,更为重视格斗技巧。
从思想上,石神是一个理论的研究者,而柔道的格斗技巧,一定是需要长年练习才能习得。
如果说,石神也是一位柔道天才,那他的生活也绝不会单调,既使是自杀,也应该切腹才对,而不是像一个懦夫一样,选择没有尊严的上吊。
而如果不是的话,那他在学习柔术这项技能的时候,数学就不是他的全部,至少对生存的意义来说,不应该会用冷冰冰的数字来衡量。
当然,会有人说,这只是故事嘛,谁知道石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是人格分裂呢,这样也是勉强说的通的。
前面提过,因为“绝对的巧合”才形成了故事,引用故事里石神说的一句话“我只是针对一般人的盲点出题”。那么,这个故事,对读者来说,那些是盲点呢?
原著上,富檻第二次见靖子,是在晚上七点多,被杀后,巧合地是,没有一个人发现,他去过靖子住的公寓。
石神找替死的技师,是在早上的时候,和他交流监工的工作,巧合地,也没有一个人发现他们有过接触。
也巧合地是,这位新来的流浪技师,这段时间,一个朋友也没去结交。
还有更巧合地是,这位可怜技师连个家人都没有,人失踪了,一个人关心的人都没有。
还有,一个能读懂机械杂志又好面子的人,想必不同于一般懒散无事的流浪汉,也竟然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上午,石神送技师去旅馆,巧合地,一个小旅馆,竟然没碰见守店的人,外人进出都没人在意。
还有巧合的是,石神上午送完技师后,要回学校上课,把技师留在旅店里,一个作为流浪汉的技师,一下子,有个五万元的收入(日元五万元,大概是3900多人民币),就真的乖乖地听话,在旅店一直待到晚上至少9点多。中午饭和晚饭是不是应该出去解决一下,这样两个来回进出旅店老板又没有发现他。
还有一点奇怪的时,石神是不是太“神”了,他怎么知道一个陌生的技师,连一个家人朋友都没有,做为一个流浪汉,忽然间,有了约四千元的人民币,难到就不欣喜若狂地和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嘛?
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石神在和他去旅店的路上得知的,然后又吩咐他不要告诉别人。
但是,问题又来了,他在策划这件事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杀死这个陌生人,而在他策划阶段,难道,就能精确地判断技师的情况吗?
如若不是,杀人一个陌生人的风险,可不比把富檻分尸投江小。
也或许,是真的有这么多的巧合,才发生了这些事情,至少在逻辑上有这个可能。
但是这个“可能”,合理吗?
或许,这个巧合的盲点,才是读者耿耿于怀的“匪夷所思”,也只有“绝对巧合”才会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