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儿童时代,父亲一到镇里办事,就去新华书店给我买连环画。我的连环画书挺多,别的小朋友时常向我借读。到了少年时代,父亲在邮政所给我订了《少年文艺》、《青春》杂志。我如饥似渴地畅游在课外书的海洋里,吮吸着精神养分,视野开阔了,精神世界丰富了。我的语文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这与我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
我在初中学习成绩也不错。当年考师范和中专都要预选,我也通过了预选考试。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预选生之一。只是我因为生日超了几个月,无缘参加师范类考试。只能参加中专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我落榜了。要去镇里上高中了。
那时我18岁,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学校,看到一张张陌生的脸,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想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报了名,提着行李。来到了宿舍,一进门,看到东西两排大通铺(土炕)。在东边的大通铺上,找了一个中间位置,开始铺自己的被褥。为了公平,父亲拿起绳子丈量好每一个同学的铺位。并为我铺好了被褥。我的被褥很厚,高出两边同学的许多。铺好被褥后,临近中午了。父亲带着我上了街,去镇上粮油议价公司饭馆吃了肉炒粉。饭菜很香,我也吃了许多。
吃完饭,父亲叮嘱我,要按时吃饭,注意身体,不要怕花钱。学校里的饭菜吃不惯了,星期天可以到街上饭馆改善一下生活。有啥事情给家里打电话。临走时又给我留下几十元钱和一些粮票。
回到学校,晚上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也许是环境陌生的缘故吧。学校的饭菜实在不敢恭维,早饭是稀粥,掺了碱面的稀粥,这样喝起来才稠,才止饿。午饭是烩菜馒头,晚饭是炒土豆条和胡萝卜条,米饭。
午饭说是烩菜,其实就是白菜土豆汤上面漂着点素油花而已。要味道没味道,难吃死了。平时根本见不到肉。只有到星期日食堂才会给学生吃点猪肉,那也是闻闻猪荤腥,没有多少肉。这也不错了。
当时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挂面。星期天,在饭盒里倒上水,把饭盒放在大通铺火塘的碳火上,待水烧开,放上几绺挂面,如果再放上一颗鸡蛋,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挂面煮熟后,从火塘口端出来,在挂面里调上从家里带来的猪黑肉酱,再倒上一点醋,哧溜一吸,吃起来那是相当的可口和美味。只可惜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位同学所能享受到的。
高中三年,虽然父亲给我带的钱不少,可我愣是没下过一次饭馆。原因自然是大多数同学们不下饭馆,我也不好意思下。可是父亲给我带的钱却没存下。我的钱都给同学花了。每次和同学一起上街买生活用品,都是我抢着给付钱。一来二去,就把父亲给的钱花光了。
每当到了传统节日,宿舍里好多同学都到亲戚家去了。留下我们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孤独的在一起,不由得勾起了想家的感觉。心里五味杂陈,有种酸楚的味道。尤其是到了中秋佳节,自己在学校,独自望着天空皎洁的月光,不由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姐妹。
此刻他们也许正围坐在一起,一边包饺子,一边拉家常。我仿佛闻到了家中熟悉的月饼香味和饺子的肉香,仿佛看到了父母久违的操劳的脸庞,仿佛看到了姐妹们青春年少的模样。猛然,一种力量把我从思家的情绪中拉回,那是父母亲望子成龙,期盼的目光。
顿时,求学的理想在胸中激扬,把思念悄悄埋藏。擦干眼角的泪光,继续在书海徜徉。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把理想的航灯点亮。我须努力学习,让我的前程锦绣绽放。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