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与一位朋友闲聊,聊着聊着便聊到了读书。交换了一些读书心得后,果然,我俩都是深受经典书目的“迫害”。他说,曾经他对一位学者的话深信不疑,原话已记不太清,大致的意思就是读书一定要挑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若有晦涩难懂之处,正是这部经典之中的价值所在,继续深入研读便可有所收获,如果这本书你是读一遍顺畅无比,全然通透,那么这本书对你就是缺乏价值。
若在以前,我定会同朋友一样将这番话奉为真理,但现在我却是不敢苟同。朋友说,在那之后,曾经愉快的阅读体验渐渐变了味,读书开始如同嚼蜡,变为煎熬。确实,这种被经典“摧残”的体验,估计读过经典的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我也不例外。
还记得小的时候,读书其实也算是一种闲暇时的放松方式。那时候手机还不智能,电脑还没普及,像我这种家中没有小霸王的孩子,读书就是假期的娱乐时间。上午在家做作业,中午吃完饭就往书店奔,那时候看书没这么多讲究,挑上一本喜欢的就坐在书架旁看,漫画啊童话啊小说啊,看的精精有味,不亦乐乎。店里的老爷爷也是慈眉善目,从不赶我们这些蹭书的孩子,倒是他的儿子来店里时会赶我们,但都会被他劝住。
后来上了初中,老师开始要求我们依据中考必读书目来看书。于是渐渐的,读书开始成为了一种任务,我手上拿的好像根本就不是精神食粮,而是精神糟糠,就着可乐也是难以下咽。正好在这个时候,网络文学开始蓬勃发展,我果断舍弃了必考的经典,投入了《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的怀抱。
诚然,相对于经典,那时的网络文学作品犹如白丁俗客,字里行间除了激发了我一瞬的多巴胺的分泌,便再无所留。但也多亏了这些作品,让我保持住了阅读的习惯。那时智能手机还未普及,大家都是用MP5来看小说,但我是住校生,所以在校期间无法跟着萧炎冒险,百无聊赖的我只能再次拾起中考必读书目,没想到我找到了书目中的宝藏。
这本书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没想到,我一个14岁的初中生能够被一个苏联人所写的故事所吸引,能够被保尔的坚韧所动容。我仿佛一下子触摸到了什么,有些模糊,但在慢慢清晰。
我慢慢意识到,无论是阅读经典还是网文,我们享受的都是阅读的这个过程,无论是经典中犹如空中楼阁似的飘渺,还是网文中的脚踏实地的递进,我们都是在与作者对话,在交流,在提升。潜移默化的馈赠不应该被忽略,阅读的美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真实。
我的朋友告诉我,至今他还记得他读的第一本经典《儒林外史》,但到现在还是没有能力将书中的内容消化吸收,不过他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懂的吴敬梓想要说什么,他也感谢吴敬梓让他明白,只有在合适的时间读合适的书,才能避免被书读的窘迫。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今天我读完了罗翔老师的《刑法学讲义》,又想起那天与朋友的对话,自觉才智之滞碍略有缓解,便有感而发。罗老师对于读书的看法让我受益匪浅,我因无知而阅读,也因为阅读而更觉自我的无知。
我由衷的感谢每一位妙笔生花的作者,让我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到无限的生命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