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从小到大跟陌生人的争吵,屈指可数,因为我本身属于偏讨好的性格,能忍则忍。这次却激烈的跟一位大爷吵了三分钟。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自己从单位下班,赶着去接老二放学。因为到的晚,路边已没有停车位,临时把车停在了一个公司的门口。这条路边有两个幼儿园、一个小学,每次接送孩子都堵的一塌糊涂。我知道这是门口,不适合停车,但是这个地方好像是一个私人会所,出入车辆十分少,接送孩子只需要十分钟,快去快回应该也没事,而且也有挪车电话,万一有事情也可以及时回来。
这天幼儿园需要拿被子,动作稍微慢了点,大概十五分钟回到车边。已经有位气势汹汹的老大爷掩着棉衣等在这里,“这车是你的?知不知道这里不能停车。”我一边道歉,一边让孩子先上车,这期间大爷一直没停止指责。“......我在这等了一个多小时......”我没有听到别的,当我听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我瞬间就火了。“我把车停在这里是我不对,但是你说停了一个多小时,这绝对不可能,咱们查监控吧。况且我车上有挪车电话,如果你真有急事为什么不打电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因为他说了个“一个多小时”就忽然暴怒,一段争执后,大爷说“出来我没看表,我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你停这里你还有礼了是吧”“我说了我为停在这里道歉,但一个小时绝对没有”“行,你对了,我错了”。当我听到“行,你对了,我错了”这个时候更生气了,“以后我再停在这,你直接划了我车”说着我用钥匙自己在车顶划了一道,似乎不太解气,又划了一道,我上车离开。
事情发生后,我很惊讶,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划车的一瞬间我想要了自残的学生胳膊上那一道道的血痕。
我回想一下这个过程激怒我的几个点:
1、我有挪车电话,但是他并没有打电话,我提前预示了我的错误,并做了一定的应对。但是感觉对方就是趁机来发泄他的情绪的,一上来就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很多家长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早就跟你说过...”那种感觉就是,我一直在旁边看着你,等着你出错,你错了,我就来骂你、揍你,有一种喜待孩子出错的感觉。
2、我知道自己停车位置不对,只想赶快离开。面对对方的多多指责,我也没什么可反驳,忽然听到一个反击的突破口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在那个点上越说越生气,仿佛自己真的是受害者。自己越觉得自己委屈,越生气,越大声。因为我知道自己停在那里不对,所以要先声夺人。对方那种咄咄逼人的指责,虽然一开始我没说什么,只想离开,但是我确实愤怒,当我找到一个反击点时,我就开始爆发。
我记得一个曾经被主任查到作弊的学生跟我说,那天他真的没作弊,只是拿了同学给的一个纸团。说实话拿纸团在考场上已经不对了,但是他抓住自己没有形成作弊事实这一点,跟主任吵了起来。平时吊儿郎当的他,那天特别委屈。他不知道自己错吗?知道。但是这种被委屈的感觉可以掩盖他在考场拿纸团的错误。注意这不是孩子诚心掩饰错误,而是面对外在压力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
3、当对方说“我错了”的时候,我瞬间会觉得自己是无理取闹。就像女士跟老公吵架,老公一说“我错了”这不是吵架的结束,是新一轮吵架的开始。
这点在孩子中不常见,多出现在夫妻关系中。“我错了还不行吗?”就意味着我没错,我为了缓和关系让着你,我在这段关系中是大义凛然的一方,这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点上,一般都会更加激怒对方。这个时候真想缓和关系,还不如,就是从身后轻轻的抱着对方,什么也不说。吵架是站在了对立面,而拥抱则站在了一起。一般吵架都是面对面,有一定距离,手拉手并排做坐到一起的两口子很难吵起来。
4、最后划那两下,这是让我最深刻的感悟。
第一,我不是很在乎这辆车,因为已经有了很多磕碰,不在乎再多两下。
自残的孩子在自己情绪的爆发点,也不太在乎自己的身体或者说心里的痛远超身体的痛。就像我当时根本一点也不在乎那辆车是否有划痕。也没有想过要去修复它或。这些自残的孩子对痛的忍受能力极强,鲜血淋漓,甚至老的伤口没好,新的伤口又叠加。
第二,想威慑对方,吓唬对方,让对方愧疚。
是的威慑对方,让对方愧疚。当时我的感受是,反正我不在乎这辆车。我要让你看到你的咄咄逼人,造成了多么恶劣的影响,都是你的错。
有的孩子用自残来威慑家人,以此来对抗,让对方愧疚。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一边视频给父母一边划手臂。有的虽然躲起来,但是他划得不是动脉,这种一般是威胁和让对方愧疚的。(但是一旦有了自残行为,需要格外注意,因为如果情绪冲动到一定水平,他不能保证自己会划到什么地步)。
第三,发泄愤怒情绪。
回想我当时的操作,更多是发泄情绪,因为那位大爷说话的语气实在太差了,但是自己又是过错一方,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低点。即使抓住了他的一点小错误,自己还是没理的。没理就别说,错了就承认不就完了。是的,错了可以承认,但是被人骂着承认,这个感受太差了。所以,最后自己是又委屈有愤怒,靠划车来宣泄情绪。
反观孩子,当家长和老师直接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批评孩子的错误。如果你批评的句句在理,没有任何纰漏,因为你的地位,孩子只能被迫接受,倘若这其中有明显的错误,孩子就会抓着不放。是不是大人错了,不是,是批评的方式错了。劈头盖脸的骂,会让人愧疚,让人愤怒,更多的是宣泄骂人者的情绪,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纠正做错事人的行为。
可能骂人者会觉得,我当时不是为了骂人,就是为了告诉他们这么做不对。也许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选择的这个方式,已经让对方把你放在了对立面上。
我希望被如何对待
不要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的态度,不要一直不停的抱怨。
有时候家人对孩子也是那样的咬牙切齿,跟阶级敌人一样,真的没有必要。我们可以温柔的对待这个世界,对待身边人,对待孩子的错误,不用这么用力。
唠叨,妈妈的法宝,孩子的痛点。妈妈为什么唠叨,缓解自己的焦虑、强加自己的观点、凸显自我的价值。自己担心孩子做不好,一直念叨着希望孩子做好;希望把自己的处事方式教给孩子;自己价值感低,需要靠着跟孩子唠叨证明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