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星期三,正好是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笠泽书院召开“写好一座城”读书会。这是我们作协每月一次的活动,主持人大家轮流坐庄,自己报名。轮到主持,要负责当天会场的水果零食,很有趣。
这次的主持人是来自盛泽的沈老师,我叫她静怡妹妹。
读书会6点半开始,静怡下了班从盛泽赶过来,路上还堵车。若不是心中热爱,怎会一路奔波。参加活动的除了作协文友,还有来自街道、社区等单位的领导,以及一些文艺界的专家学者。阵容华丽,很多都是陌生面孔。
静怡到底是做老师的,主持活动从容自如,串场讲得也周到得体。大家围绕吴江这座古城的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重点也没有忘记,怎么写好一座城,讲重点就是怎么写好我们熟悉的吴江城。
吴江这些年的变化天翻地覆,各个地方都在飞速发展。垂虹桥、县府路、盛家厍、松陵公园这一片区域,从前古城最热闹的市中心,如今成了老城区,如何发展,接下来要有大动作。
且听吴江区松陵街道党工委委员杜光秋的介绍。
不知为何,大屏幕出了点问题,PPT不能投影到大屏幕上,只能用自带的电脑。我正巧坐在杜委员的后面,真真是近水楼台。
近距离听到,看到了有关部门将对吴江这座古城的规划和发展。看起来是真的很美,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期待。
作协主席发言,他手里的书,就苏州作家范小青老师的新作《家在古城》。上个月范小青老师来吴江开过读者见面会,这本书我也有,在座的很多文友都有,大家都读过,都有很多的感想。
主席说,这本书读得很有感悟,从范小青老师对苏州这座古城的感情,周主席谈了自己对吴江这座古城的感想。
读书会照规矩,每个人都要发言,主席讲完,就叫我讲。没有准备,本来就是随意瞎讲讲。没想到第二天,要求各位发言者把这个讲话记录下来发给静怡妹妹,说是要做个公众号。
腰细了,我讲,这是吹牛皮要打草稿啊! 早晓得要手机要录音,现在要自己回想,还真想不起来了。
唯一记得的,是我的开头从冯家湾开始。我说:熟悉的文友都知道,金华的笔下,有一个永远的冯家湾,这是我写不完的乡愁,源源不断的素材。据说,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可以影响一生。一个人十八岁之前的生活经历,一辈子都写不完。冯家湾是我的出生之地,虽然我在四五岁就离开了冯家湾,但是冯家湾的故事,真的感觉一辈子也写不完。
范小青老师的这本《家在古城》为什么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大家会想到自己居住的这个古城,古城里有一条难忘的小巷,或者一个小村,那里有你出生的老宅,左邻右舍,亲人伙伴,有难忘的记忆,有难忘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的文章就是有生命的,有血有肉,有欢笑有眼泪的……
发言热烈,最后文联主席王庆讲话。
活动结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