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西方科学精神的启蒙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明明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为什么要盯着过去,还要“复兴”呢?
类似的事在中国就更多了,从复兴周礼到独尊儒术,从托古改制到古文运动……所有推动历史变革的举措,无论成败,都要从历史上找一些参照和榜样。似乎就像“祖传秘方”一般,特别容易得到普遍拥护,然后,当然是加了各种“私货”进去,创新就发生了。
其实很简单——没有谁能接受一个全新的东西。从认知、接纳、理解、运用这几个方面来说,都需要一些旧有的、熟悉的存在来引导。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被接受,无论是渐进还是颠覆的创新,根本上都有一个熟悉的参照系,以此为依托,创新才得以呈现效应。
学历史当然可以往前看,其实也能在过去熟悉的领域找到一个借力点,由此迈向未来。很多时候,能往前看多远确实就能往未来看多远。
正如一个公式:喜欢=熟悉+意外;想得到认可的创新=复古+跨界整合+新应用。所以,很多过去的智慧并没有被埋没,只是在潜水,需要创新的时候,得靠它们浮上来顶一下。
2019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