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第一篇作文课,我本着”从身边取材,写真人真事真感情“的想法,决定让同学们以“春”为话题来写一篇文章。我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由猜谜语春(一人一日三省吾身)导入
看到”春”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画面。
学生会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万物复苏,冰雪融化,到人的活动等等自然现象
三,启发学生思考,春还可以代表或者象征什么
人生的一段美好时光,如青春
好的思想,言行
好的开始
……
还可以联想到春的宝贵,短暂,所以要珍惜。
我本是想由现象到生活,到人生,都可以写,以“春”为话题来写,可以写出更深广的东西,不再局限于写景。结果写完之后,只有三四份作文比较满意:一个写老师春天的般的关怀,写得记叙文;一个写讨厌春天,因为在这个春天即将离别,写同学情;一个写此时的学习奋斗,不负青春。其他的都是写景。不是说写景不可以,而是百分之八十的作文都是没有观察,没有思考,人云亦云,着实让人审美疲劳。
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挺吃惊。因为这两个班的学生,虽然成绩相对落后,但作文还真心不差(或许我评价标准不同,反正我这么认为)。这次写成这样,我不得不反思啊!
从我的方面来说。
一,是不是”春“这个话题,让学生写的深入且百花齐放有点难了。我自己尝试构思了一下,可以写出来,甚至四五个主题。但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能否写出来,我不敢肯定。
二:指点不够,太空,太大,太虚,太玄。听着也感兴趣,也觉得有道理,但让自己去写,却一头雾水,老虎吃天,不知道如何下口。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不是可以小切口,大视野的。或者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或许可以给个例子,比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有春,但不是自然界的春天,却是人情的美好。也可以把我自己的构思给学生说说。开拓一下他们的写作思路。开始我没敢说,怕限制他们的思维,看来,我的学生需要先示范,举三反一,举一反三还是太高估他们了。
突然,我想明白了。或许这一切失败,是我犯了一个“目中无人、自我陶醉、一厢情愿”的错误,我根本没有先了解学生,不知道学生目前的写作情况,写作心理等等,就开始在我的一番臆想里异想天开,希望美文处处是了。如果在学生已经会写的基础上再加以提高拓宽是不是会更好。比如这样设计:
同学们,冬已尽,春又来。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如果说让你写写春天。你会写什么?
(学生可能会写景,比如前面提到的景色。)
春景美如画。同学们都觉得春天很美,那有没有同学跟别人有不一样的感受,想写点别的呢?
(会不会出现讨厌春天等等情况,比如前面提到的因为这个春天意味着离别不远了,所以讨厌春天,珍惜同学情。)
这位同学由春想到了离别,看来这个春只是个由头,而不是切实的春景了,是发生在春天的有着自己有切身感受的事情。那同学们来想一想,你们有这样发生在春天事情吗?你想表达的一定是友情吗?
(会不会出现亲情,甚至人间大爱等等。这个时候的春为话题,就不再是春景了,而是春天里的故事。而且是各种各样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的这些故事都可以写成写人记事的文章。这非常好。除了写人记事,对于春,你还想联想到了什么?你对于春还有其它的感想、认识或者思考吗?
(会不会出现青春、美好、奋斗、好的开始等等的思想)
这样学生写成的文章会不会也达到了我刚才的目的,而且学生写来会容易很多,重复很减少,更有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是感受,真实经历和真实想法。
一切的教都应该由学生的”学“开始,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再因势利导,向更远更深处漫溯是不是会更好。
当然,这也只是又一个设想,行不行还得实践了才知道。过一阵子以”夏“为话题可以再试试。
当然,我还有个收集一些写春的古诗,根据古诗的内容来学习写作文(主要是选材)的想法。这个也可以试试,实践实践。如果说刚才第二个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那第三个设想应该就是基于老师的引导和创新式的尝试了。
成功不成功没关系,至少有想法得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且思且做且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