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媒体在讲:如果国家全面把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的问题给大家兜底了,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就会大增,每个人就会敞开了消费了,就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实际上,这句话既响亮又刺鼻。这四件事儿和消费没有任何的关系!这种看似简单的逻辑,实则隐藏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也很难真真切切的落地执行。
一、教育,真的能一碗水端平吗?
假设国家真的实现了教育的全面兜底,所有学生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幼儿园一路读到大学,上学期间的所有学杂费全面免除,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这样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是一模一样的吗?每一个人都可以考100 分吗?
答案很明显,每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良莠不齐的,所有学生的考试分数也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只要学生的分数出现高低不同,那么低分学生的家长们会满意吗?
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人中龙凤。即便是在同等的教育环境下,家长们也会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断寻找额外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因此,教育兜底并不能真正解决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的“内卷”现象。
每个人的天赋和性格就是不同的,坐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一个老师讲课,都会出现有人理解快、有人理解慢的情况,人和人是不同的,教育兜底又怎么落地呢?
二、养老,统一的标准能做到公平吗?
养老问题同样复杂。每个人的养老需求和期望都各不相同,有人希望在家中安享晚年,有人则更倾向于在养老院度过余生。如果国家给养老兜底,采取统一的养老政策,那么必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我用“以房养老”为例详细说明,
在2004 年时,主流媒体上出现了“以房养老”,这在当年是养老的新方向。
到了2014 年“以房养老”在北上广等城市开始试点,武汉等二三线城市也在试点。
再到了2024 年,“以房养老”这个词语就听不到了,这个词语就好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以房养老”一方面可以补充养老金的缺口,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中低养老收入的老人富足起来,提高生活质量,当时的原话叫“有尊严的养老”,有尊严就是得有钱,没钱就谈不上尊严,再一方面可以改变大家的消费观念,扩大消费。其实“以房养老”是一石多鸟的养老方案,人生下来就是光着屁股的,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没时间闲下来放松身心,忙活一辈子也就赚到一套房子的钱,等到年老后,把这一辈子赚来的房子换成票子,可以大把大把的花钱享受人生,也可以把多余的票子给子女。
最重要的是,房子是由每个老人自己这辈子打拼赚到的,用自己赚到的房子给自己养老,这算是最公平的方案了,也是能标准化落地的方案,不会出现张三交的养老金多,李四交的养老金少,两个人的养老金在被平均值平均后,张三每月领的养老金不多,李四每月领的养老金不少的情况。
“以房养老”政策看着挺好的,但 2015 年 9 月12 日华商报的新闻记录的是:“以房养老”推出 5 个月仅 22 人签约,老人难接受。
同一个养老政策在不同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会拥抱标准化的养老规则,有人会排斥标准化的养老规则,那么养老怎么兜底呢?
三、医疗,兜底式看病是否合理?
医疗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国家为医疗兜底,每个病人可以不顾及治疗费用,随意选择优质的、昂贵的治疗方案,那么很可能出现病程轻的人吃了过量的药,而真正需要用药的人却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这种情况在过去并非没有发生过。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初,由于医疗资源的匮乏和用药标准的统一,抗生素、消炎药被广泛使用,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一类信息可以查阅2013年到2015年世卫组织的会议和文件)。
另外,根据2022年《柳叶刀》发布的研究数据,我们的全民健康覆盖(UHC)只有69.9,意思是每100人中的有效医疗可及是69.9人,而日本这个数字是96.5,为了达到96.5的数字,我们还缺大量的医生、护士、药学专业的人才,这一类专业的本科、硕士只少要攻读5年的时间,大多数医学专业都是7年以上的在校学习时间,从客观上讲,近几年是不可能做到的医疗兜底的。
四、失业,国家兜底是否意味着个人责任缺失?
最后,再来讨论失业问题。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同时又关乎个体的心理发展,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几个择业时眼高手低的小伙伴,也都会有青春热血的裸辞小伙伴,失业本身就不是个问题,为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而让国家兜底,这才是问题。自己做不好,就埋怨别人,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青春期的小孩子身上,自己的衣服物品找不到,就埋怨老爸老妈,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不该有这种情况。
如果国家为失业兜底,提供全面的失业保障,那么很可能会削弱个人的自我激励和责任感。毕竟,在有了“铁饭碗”之后,谁还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呢?因此,失业问题需要个人努力大于社会努力,是不能有兜底的。
总结一下,教育、医疗、养老和失业这四个领域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兜底就能解决的,而应该需要深入地了解每个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需求,给予人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再总结一下,我的前一篇文章写的是大家不消费不是因为对未来的预期变差,而是今天大家的口袋里没有钱,今天口袋里没有钱就要在昨天和今天发钱,通过降准降息买国债的手段都是改善明天的预期,改善不了今天的实际情况。
我这一篇文章写的是“教医养失”的兜底很难实现、不切实际,就是要打消大家对明天的幻想,不能用对明天的兜底幻想解决今天的消费问题。我们要直面问题,不能避重就轻、更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很多自媒体只会洗稿,只会跟风,人云亦云,把预期和消费、民生和消费都关联到一起,好像这三者是必然存在联系的,如果这三者必然存在联系,老挝医疗免费,为什么老挝的消费不牛2呢?近两年老美的消费达到了次贷危机以来最强劲的时刻,是因为他们对未来的预期达到了次贷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了吗?
(我们要认清问题,认清事实,有些人也看到了问题,但是往其他方向引导,是因为这些人可以获益,而广大的看客们应该冷静观察,不能跟风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