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讲马基雅维利的伦理学思想,他的伦理学思想是以荣誉作为他的概念出发点。
我再说一遍,马基雅维利并不是没有伦理学思想,他的总体印象好像是不讲伦理,但不讲伦理本身也是一种伦理学思想,比如像杨朱之学,“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这种态度也是种伦理学,所以马基雅维利也有伦理学思想。
关心洞穴之内世界的荣誉
他的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字眼我已经说过了是荣誉,而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词,比如说善,比如说正义,不是的。
那么荣誉和正义与善到底区别在哪呢?这荣誉它是被公众评价的,你不能自己给自己荣誉,要别人给你荣誉。而正义本身的获取,则很可能是与公众的看法是无关的,而与于某种更加抽象的目标有关。
我来举个例子,在近代的法国发生过一个案子叫德雷福斯案子,或者说德雷福斯丑闻。有一个犹太军官叫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在法国部队里面服役,然后吃了冤枉官司了,有人说他犯了叛国罪了,但是的确是被冤枉,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名人都出来站台,为他洗清冤情。
所以在1906年7月份,法院重判说前面对他的所有罪名都是不实之词,德雷福斯也得以重返军队了。这有一部电影就专门去反映这段历史,大家可以去找找。
我们现在把这个故事的情节做一些修改,和真实历史不一样。假设有人做局害德雷福斯,表面上的证据又非常的确凿,以至于公众都被官方忽悠,真的相信了德雷福斯真是敌人的特务,是德国特务,所以他的军事荣誉被剥夺以后就再也没有被恢复。
尽管实际上德雷福斯依然是被冤枉的,在这种情况下,德雷福斯还是不是一个正义的军官呢?
如果让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来回答的话,他肯定说这人还是正义的,他被人冤枉了这件事儿并不能够妨碍他的正义性。公众的看法是被官方误导了,这是洞穴里面的人的意见,并不是事情的真相。
马基雅维利如果碰到这个案子,就会说他是不是正直的,他有没有犯罪,他是不是当过特务,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他失去了荣誉,这才是关键。
荣誉:世俗所认可的一种能力积分
在这里你觉得马基雅维利他有点像谁?就像日本电视剧《Legal High》里面的古美门律师,他赢了官司还是输了官司,这是马基雅维利关心的。他输了官司就一切都完蛋了,至于事情的真相,马基雅维利不care。
所以马基雅维利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他不关心洞穴之外是不是有个永恒的世界,会怎么看,他就关心洞穴之内的世界会怎么看。比如法院是怎么判的,因为一般来说法院怎么判,报纸就会跟着怎么说了。法院怎么判,公众怎么看,就意味着你身上是不是有荣誉。
荣誉这个词它的英文是glory,意大利文和它很像是gloria,那么这个词与拉丁文里面所说的dignitas也是有点关系的。dignitas有点像英文dignity,尊严的意思,但还是有功成名就这样一个意思。
我这里要说的是马基雅维利他是个精神古罗马人,所以他提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脑子里都有古罗马的图景。所以古罗马人的尊严与荣誉,都是与你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成功有关的。
比如举个例子,最典型的这个荣誉指的就是你打败了敌人,然后吹吹打打凯旋回罗马,不是有个凯旋门吗?不是法国的凯旋门,法国的凯旋门是山寨罗马的,(是)古罗马的凯旋门。然后把你的功绩记在立功柱上,这就是荣誉与尊严的活动,一定要有个仪式。
那么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荣誉和尊严是以军事荣誉为典型的,但是其他方面的一些荣誉也可以有,比如土地房产,奴隶的数量也能够带来一些荣誉。所以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荣誉,本质上乃是世俗所认可的一种能力积分,成功就是积分的提高。
那么这种荣誉观它既是个人主义的,它又不是个人主义的。说它是个人主义的,是因为积分肯定是落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而且能够与你个人的好处构成正态循环,但是它又是能够为集体带来好处的。因为军事荣誉往往意味着国家的胜利,所以你胜利了,国家也胜利了。
军事荣誉重要性的四种体现
不过正如我刚才所指出的军事荣誉,在马基雅维利的荣誉观里面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他自己也打过仗,也获得过针对比萨人的军事胜利。那么军事荣誉的重要性本身就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军事荣誉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也就是说打仗这种事情保不齐是谁输谁赢,有一定的命运之神主宰的意味,所以才能够激发赌徒心态,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就靠军事荣誉踏上去了。
像拿破仑就是这样,在土伦战役之前,谁知道拿破仑是谁,等到土伦战役之后,天下人都知道拿破仑是谁了。
第二就是这个荣誉所包含的成绩是有一定的客观性的。这是军事荣誉的特点,你打赢了就是打赢了,打输了就是打输了,很容易就把那些不服的人全部嘴给堵上了。所以说比诗文不如比打仗,有着一句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打完仗以后谁躺下死了那就输了,清清楚楚。
第三,军事荣誉能够带来利益的普遍性,你个人一将功成万骨枯,你踩着别人的白骨,你成就了功业,但是主要是国家也获得了胜利,国家也能够分到好处。
第四也就军事荣誉,它是类似于货币,可以兑现为各种各样的政治好处,比如你可以封侯拜相等等。
那么在这方面可以举一个案例,这个案例也是马基雅维利本身特别喜欢举的一个案例,这就是大西皮阿。这个名字大听上去可能不是很熟,罗马历史的人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外文叫 Scipio Africanus。它在拉丁文里面是什么意思?我翻成中文就吓死你,就征服非洲的西皮阿。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在非洲的扎马会战里面大败了整个迦太基最牛掰的军事统帅汉尼拔。汉尼拔被认为是一个不可被击败的元帅,结果惨败于西皮阿之手。
请注意就是西皮阿他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就是因为他在和迦太基人作战的布匿战争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所以这方面的军事威望使得他在政坛上也是平步青云。
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在罗马要做市政官,他年龄就是要满30岁,但西皮阿在公元前212年要竞选市政官的时候,他年龄只有24岁,就凭着他在军事上的威望和由此获得的非常广博的名望,他竟然就破格成为了市政官了。
等到他以后打赢了扎马战役以后,他回到了罗马,获得了一次盛大的凯旋式,并被赠与征服非洲的西皮阿这样的一个非常荣耀的口号。
我们在这里就拿前面的标准和西皮阿来做一个对比,大西皮阿的军事成功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扎马会战汉尼拔也有可能赢,但是他的军功是有客观性的,汉尼拔就被打败了,从此以后迦太基骨头都被打断了,布匿战争以罗马的胜利告终。
另外他的成功也是整个罗马的成功,最后他的军事成功也兑换成了相应的政治资本。
军功:今日世界中的绩效和业绩
有人会说了,我们现在也不和迦太基打仗,迦太基在哪都不知道,所以马基雅维利对于军功的强调,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有什么直接意义呢?
我认为非常明显的直接意义就是你要把军功两个词泛化,泛化成什么?绩效和业绩。你看看今天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绩效第一的世界,你说你到底有没有荣誉,你的荣誉是体现在你的绩效上。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流金岁月》当中的一个人物来体现,这个人物是今年公司原来的销售经理杨柯。这位老兄是满脑子都是销售成绩,对他来说现金都是王道,鼓励员工就直接扔钱。
就这一点而言,他就是把古代的军功兑换成今天的销售业绩了,但你必须得承认他是销售好手,而且销售成绩不是作假的,他的确是吸睛之王,而且他所做的事情虽然在某些地方上、伦理上会被人诟病,但也没有触犯法律,他就是个非常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人。
而在同一部电视剧里面,由陈道明扮演的精言老总叶谨言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是主张房子是要卖的,钱是要赚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讲情怀的。所以他对于图书馆计划就非常的执着。
好,现在我们经过上面的讨论以后就知道了,所谓的军事荣誉第一的想法就可以在今天被转换为绩效主义。那么绩效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把成功量化了,成功是可以计算的东西,成功95分、成功96分可以兑换成你卖了多少元的房子。我卖了5000万的房子,了不起,绩效冠军。
那么古代就比较的残忍,像秦汉时代要砍人头或者斩人耳朵,通过这个东西来计算绩效,我们今天把它文明化,但本质是一样。
但是量化活动的前提是什么?量化活动的前提是质方面的统一。我们经常说质量,实际上质先行后有量。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数数量,你首先要有一个量纲,这个量纲是在质的方面确定的。
比如我要说我要赚5万,别人就说了你说的5万是什么?是美元吗?你拍拍胸脯说不是美元,是比特币,我要挖5万个比特币。大家一听有志气,现在比特币都涨到什么样子了?你真能挖出5万个比特币,不知道要有多大的计算机资源才帮你挖出来。
所以你如果不说单位说个5万就没意思,那么你把单位说清楚了,实际上也就把什么是成功,什么不是成功,做了个极为清晰的界定。
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你要把目标说得清清楚楚,你不要跟我说些含含糊糊的目标,一定要量化。但是如果你把你的目标说得过于的清楚,这就会导致目标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被牺牲了。
比如我们的目标是幸福,马基雅维利说什么幸福?你给我界定一下,多少钱才是幸福。他说钱和幸福有关,但是并不完全就体现为钱,这样说马基雅维利主义了就不开心了,你不能这么讲。
实际上在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前,大家都意识到像幸福、善这种东西都没法定义,为什么普罗提诺说我们最后要渴望太一,而太一本身又是不可言说的呢?就是因为世界的大道这种东西,你一说就可能把它说坏了,所以他宁可对太一本身持一种神秘主义的思想。
但马基雅维利觉得不舒服,你这样什么东西都搞不清楚,你没办法行动。因为你如果目标不确定的话,你的手段就没办法确定。
所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其实有点是为以后人工智能的思路开辟了道路。人工智能很喜欢讲一句话就叫问题求解,Problem solving,Problem solving是英文,也就是说你先要确定问题是啥,我才给你个解题思路,进行路径优化。
比如举个例子就是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这是人工智能里面讨论的,它本身是个数学问题。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有一条河叫普列格里阿河,在普列格里阿河当中有一些川中岛, 另外还有两岸,因此连着这些川中岛和两岸一共有七座桥,然后我们怎么以最短的路径把这七座桥全部给走一遍,这就是数学问题。
请注意这个问题的要点就在于他的目标是很明确的,七座桥全部要走一遍,路径的要求也很明确,要最短,你看这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不对?那么计算机专业的人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要设计一个程序了,不是人要找这条路径了,让计算机也能够找到这样一个路径。
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看到的世界几乎都类似于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先把问题定义清楚,然后我用最快的、最省钱的、最有效的方式帮你解决,走人。
像狮子一样残酷,像狐狸一样狡猾
那么确定了这样的一种世界观以后,我们就会有两个有趣的推论了,第一个推论就是我们必须要像狮子一样残酷。第二个我们必须要像狐狸一样狡猾,并且会学会伪装。
有人说这特别有意思,把荣誉列为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已经有一点小小的离经叛道了,现在你把残酷和伪装视为伦理学的核心范畴,那简直是辣眼睛。
但是你仔细想想,只要我已经把荣誉积分作为我的目标了,我就必须得残酷,而我也必须得伪装。
残酷的竞争不需要怜悯
我先来讲残酷的一面。假设你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经过哥尼斯堡的七座桥,然后在中间拿个冠军,拿着钱走人。在路上跑着看到小孩子掉水里了,喊救命,你救不救?当然不救,这关你什么事对不对?这就类似于在《流金岁月》里的杨柯经理,他的目标就是多赚钱,他为了多赚钱就会开掉一个对他没有用的员工,因为雇佣这样个废人对他的核心目标来说是干扰的。
那么还有另外一个论证可以说明残酷的必要性,这是为什么?你在获取荣誉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大量的竞争,也就是说可能不是你一个人在这七座桥上跑,可能有十来个人,你要和他们竞争,你就不能够怜悯他,有一个人他摔倒了乱叫,你不要去扶他,这是他自己的事。
在商场上也是这样的,商场上你不能对你的竞争对手具有怜悯之心。在韩寒编剧的电影《后会无期》里面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名言——小孩子谈的是对错,成年人谈的是利弊。
那么如果把这句话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背景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西方的人生哲学发展到马基雅维利阶段,基本上不太谈对错,主要是谈利弊了。
那么反过来说,按照《后会无期》的世界观来说,西方的人生哲学发展到马基雅维利阶段就基本上进入成年了。
伪装,一种必要的智慧
我们已经说完了残酷再来说伪装。大家说为什么除了残酷以外还要讲伪装呢?伪装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因为竞争的时候你必须要进行伪装。比如你在桥上酷跑的时候,你要让别人不知道你要过的是这座桥,而不是那座桥。有时候你要把你的步伐装得快一点,或者装得慢一点等等,用各种办法来赢。
比如在《流金岁月》电视剧里面我们再说杨柯。杨柯为了能够从叶谨言的精言公司里顺利溜走,并给予致命反击,还甚至偷偷勾引了原来公司的女财务,由此获得了大量的情报,但这张底牌他是最后才流露出来的,他一直在伪装。
在中国古代,吴越争霸的时候,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不对他产生疑心,也经过了长期的伪装,到最后才对他反戈一击,大败了吴国。这里的伪装也就对应于马基雅维利所说的狐狸的智慧了。
那么狮子的残酷与狐狸的狡猾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到底啥时候要做狮子,啥时候做狐狸呢?这取决于实力对比。对方的力量比你小,你就做狮子吃掉它;对方力量比你大,你就先做狐狸,获得战略缓冲期,等你变成了狮子再吃掉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对敌我的实力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随时改变敌我的定义。如果你算错了就完了。
这听上去是不是很无耻呢?好吧,马基雅维利会说,我的成功,也就是我的军事积分或者商业积分,将证明我的手段是合理的。
换言之,只要你确定了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就可以倒算有多少资源可以用来实现你的目标,而不同的计算结果就会导致不同的策略,不同的策略就会导致你要么去做狐狸,要么去做狮子,因为我的资源与我的目标之间的间距一直在改变,我与我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也一直在改变,所以我扮狐狸和扮狮子的策略也必须要变。
所以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来看,上面所说的一切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看perfect,非常合理。
伪装是骗别人,而不要骗自己
那么讲到这里,我还要指出的是上面马基雅维利说的那些很冷酷的话,其实和我们今天所通常所说的伦理观仍然有一些重合的地方,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比如马基雅维利几乎不主张进行政绩作假。请注意他是主张伪装的,他主要是骗别人,你不能骗自己,自己骗自己你就惨了。为什么?我就举一个例子,这是因为马基雅维利所说的这样一个伪装术,,并不是中国法家一些思想家所主张的愚民之术,这理由有三:
第一,军事荣誉的认证需要一个认证的主体,认证的主体不能是荣誉的接受方,否则就是陷入了自我循环的这样一个怪圈了。比如大西皮阿的战功是罗马人民认证的,他在战场上获得的胜利是所有参战的罗马士兵都看到的,这事情做不了假。
第二,这也不是说君主不能在某些情况下欺骗人民,但是他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欺骗人民,其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以及更加长远的集体绩效。
这就类似于爹妈骗孩子说你现在吃的药不是药,而是一种糖果。很明显的是欺骗的首要对象的乃是君主的竞争对象,比如说别的君主,而不是自己人。
那么马基雅维利的这种伦理观显然会影响到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关于撒谎这件事的看法,就会很直接地影响到他的真理观了,因为撒谎就貌似是真理的反面了。
今日得到
马基雅维利的伦理学思想,是以荣誉作为他的概念出发点,他的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字眼是荣誉。荣誉它是被公众评价的,你不能自己给自己荣誉,要别人给你荣誉。公众的看法是无关的,而与于某种更加抽象的目标有关。
课后思考
马基雅维利主义是以达成目标为准绳。而达成目标就要残酷,也要关于在他人面前伪装。马基雅维利主张伪装的,他主要是骗别人,你不能骗自己,自己骗自己你就惨了——关于不能骗自己这点,我还是赞成的;还有就是,不能为了欺骗而欺骗,欺骗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这点一半一半认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