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老师看学生一目了然。我想请问一下老师,我是什么类型?我有什么迷失了,看不到的地方。我缺陷最大的地方在哪里?老师觉得我怎么调整一下,会有进步?
答:您属于诚实而纯朴的人,更容易理解形象化的语言,在概念、逻辑、推理方面弱一些。您进步已经很快了,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坚持反省和不断完善自己,您会越来越好的。
2
问:老师,什么叫渡化?是佛家用语吗?
答:度化,是指从烦恼的此岸达到智慧的彼岸。对别人有这方面的帮助,即可称为度化。过渡,转化。当您的语言行为有这方面的作用时,自然就在度化。
3
问: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大师?大师是一种技能上的大师,还是境界上的大师。一个人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成为大师吗?
答:大师,有多种含义,有学之大师,有术之大师,有德之大师,有道之大师。明道修德而成至大至高之境界者,为大师之真义。另外,大师是社会和历史的评价,不是自己贴的标签。作为修行者,不需要给自己贴标签,踏踏实实修行就好。
4
开悟,不是装出来的。不过,要敢于写出自己的体悟,是值得倡导的。写的过程,是不断总结、深化自己所体所悟的过程,有利于加深体悟。
有的人或许谨小慎微一些,但只要至诚追求大道,深入地闻、思、修,也会越来越明白的。
但过于自卑,认为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开悟,那么也就很难开悟了。因为他已经自己关上了觉悟之门。
5
普度众生这个词,现在被用得太多了。其实,我们能度得了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不要过于关注别人如何,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心。
6
有很多词汇,其本来的意义或许还在,但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已经被稀释了。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构成的,对同一个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无法强求统一。
可以在内心坚守自己想要坚守的判断标准和价值理念,但对于他人,则不必这样要求,应该允许别人有别人的理解。
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本着自己真诚的心回答即可。说完了之后可以加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这代表,对方完全有自主选择如何理解的权利。
7
问:老师,志向和使命感怎么区别?还是两者就是一体?
答:志向,是生命方向的选择;使命感,是促使进行如此选择的内在动力。一表一里,内外一体。
8
问:一个人要如何才算确定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志向会不断变化吗?这个志向能不能以某个人为标准,想成其为这样的人,这样想算志向吗?
答:志向,是愿意一生为之付出而无悔的选择。每个人想做的事可能很多,但志向选定了之后,不会轻易改变。除非是不断地在原有志向上的继续升华,这种改变是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如果从根本上改变了方向,就等于彻底否定了自己。如果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也是可以的,不受此限,比如有的人,洗心革面重做人,也是很好的。当以某个人为标准,其实是指这个人所具有的某种精神,是以这种精神为标准。只要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升华生命,这样的志向也是可以的。
9
问:道,是不是遵循某种规则,规律。
答:道的含义中,已经包括了规则、规律。在这个意义上,道,本身就是一切事物内在的规律。
10
问:老师,儒家说的“主忠信”为本。这个忠,是忠诚于自己的心,诚的意思吗?因为心里忠诚于自己的心,信念,就不会有私心妄念,对人对事不会做出偏离忠的轨道,所以不容易受外物影响,错误判断。这就是要在心里建立根本的意思吗?有些人总是一会儿一个情绪,他人一句话就改变了原本想法,行为。反复无常。这难道就是心里没有“忠信”之本的原因吗?那大多数人都没有,以后说话就不能对谁都掏心掏肺,老实交代。无本就变化快,怪不得祸从口出,少说为妙。
答:您上面说的,是【主忠信】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忠信是对【仁】的忠信。忠,是【中心】或【心中】,即心安住于【中】,这个中,是中正仁爱之中,是仁的另一个说法。如果偏离了仁,就是【不忠】,也是【不信】。安住于仁,其言其行,皆从仁而发,是为忠信。大部分人虽然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但通常缺乏对【主忠信】的自觉和自律,所以很容易被情绪干扰,受制于情绪。主忠信的主字,代表一种清醒自觉的修行,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言行是否偏离了忠信,发现有偏离,就及时调整,长期这样训练,忠信才会成为生命中主导言行的力量。与人交流时,除了要【主忠信】,还需要一份对人对事的冷静观照,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什么样的话,既不违背【主忠信】,也不冒失唐突。多观察,少说话,三思而后行,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