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到的是8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冬天晚上全家吃完晚饭,我和弟弟一起洗脚。我突然想到学校里学到的一首好玩的儿歌,于是把主角换成弟弟的名字摇头晃脑念了起来:
凯凯、凯凯、凯凯
叫你三声没反应
肚里有毛病......
我还没唱完,被妈妈很凶地打断: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许说了!
我心里很委屈,想着也许他们听完一整首儿歌就不会这样说我了,于是我忍着委屈继续唱:
肚里有毛病
生的啥毛病......
我还是没说完,妈妈用更凶更迫切也更强烈的语气大吼:你还在说!懂不懂事啊!像是姐姐说的话吗!!!
我无比委屈又无比愤怒。强忍着眼泪走上楼去了。
其实最后两句话是这样的:
生的相思病
想的谁?想老婆
有弟弟之后我原本就觉得父母很偏心,只关注弟弟的感受和需求,加上周围很多人会说“你爸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而这一次,我更是确性了这种信念,我更加认为我没人要,爸妈不爱我只爱弟弟。
我想象着现在的自己跟8岁的我一起坐在沙发上。
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胆怯、委屈和无助;受伤的眼神中带着期待又带着绝望,蜷缩在一角,渺小地似乎希望自己不存在。
她不敢说出最后两句话,她也不敢向爸爸妈妈说:我是个孩子,我想要爱。我也喜欢弟弟,我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坏。
她在想:也许不说,那还可以存在幻想;而说了也得不到时,会更令人绝望。
我抱着她,轻轻拍着她的后背对她说:
我懂你的委屈,也明白你的害怕。他们表现出了偏心,你还是对弟弟很好。
你是个孩子,被爱是天然的需求。你做的已经足够了。你希望他们能看到你的努力,可惜他们似乎总是让你很失望。
你知道,其实你可以勇敢表达出来的。
你的情绪、你的需要都可以跟他们讲。勇敢一些。
想要被人理解、希望被人爱,就主动去争取。
不管是否成功,至少证明你很爱自己,敢为自己发出声音。
写下这些,我似乎明白这么些年我跟老公相处时,不断地感觉到委屈、又不断的沉寂、自我消化;我害怕跟他讲出我的需要,也害怕讲出之后他仍旧不理会。
封闭的相处模式不断消耗着彼此的情感,无付出,无回报。
更重要的是,我内心仍然住着一个索爱的孩子。小时候向父母要,长大后问老公要。
心中无爱,如何爱人呢?
我决定改变自己不敢、不愿意表达的现状。
我以前总觉得受不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比如我在辟谷,为了防止家里的老人唠叨我就骗他们说我只是不吃晚饭,早饭和午饭照常吃;或者为了不让老公觉得我上课花的钱太多,会故意少说一些数字。
我以为这样是在保护自己,我以为自己无法承受他人的冲击。
但现在我拥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把横加于我的评价、指责和限制推回到他们自己的界限内。我已经成人,我有能力爱自己,也有能力承担指责和异样的眼光。
今天晚上就回去告诉家人,我不吃晚饭,因为我在辟谷,有整整7天我都只喝红糖水不吃其他东西。
可能婆婆会继续唠叨,会夸张地说你要成仙了么?公公可能会不可思议且认为我在瞎胡闹,并且断定我一定会搞垮自己的身体。
我会稍加解释,感谢他们的关心,表达自己的意愿以及期待他们尊重我的选择,如果可以的话,尽量给我更多的支持。
说完这些,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我终于敢为自己争取、敢好好的爱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