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茧,赋基层减负之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一举措如同一把利剑,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顽瘴痼疾,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力,彰显了党中央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

形式主义犹如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基层干部的手脚。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被无谓的事务缠身,陷入“表哥”“表姐”的困境,真正用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不仅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

《若干规定》的出台,精准发力,直击痛点。在文件管理方面,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从源头上杜绝了“文山”的滋生。以往,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体现工作重视,频繁发文,且文件内容冗长空洞,缺乏实际操作性。《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地方和部门发文严格实行计划管理、总量管控,坚持“短实新”文风,让文件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而非形式主义的载体。

会议管理同样如此。严控会议数量、控制规模规格、提升质量效率,让基层干部从“会海”中解脱出来。过去,一些地方会议层层套开、重复召开,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若干规定》的出台,将有效遏制这种不良现象,让会议回归务实、高效的本质。

督查检查考核的规范,更是为基层减负的关键一招。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改进方式方法、严控对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总量,避免了多头重复、集中扎堆的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不再为应付检查而忙碌,能够心无旁骛地抓工作落实。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若干规定》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规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监督执行,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制度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破形式主义之茧,方能赋基层减负之能。让我们以《若干规定》为指引,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