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语文新课标令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增强了文化自信意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通过研读新课标,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而与古典诗歌相关的内容,可以这方面典型的课例。
我执教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涉及众多古典诗词。既考察学生对诗词的积累、品味、感悟,也适当考察了编辑整理诗歌的能力。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决定精选诗歌题材,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为了体现“文化自信”这一特点,我决定将“爱国主义”作为诗歌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树立爱国意识。
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之相关的诗人及其作品数不胜数。唐代的杜甫,宋代的陆游、文天祥,清代的龚自珍,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诗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有一定的区别,但我们可以教育学生结合作品、联系当下,更好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文化自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剧——《当杜甫遇见陆游》。学生根据这一题目自行设计剧本,但必须要在台词中展示两位诗人的诗句,而且要结合爱国这一主题。于是,同学们联想到杜甫经历安史之乱后,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发达了对国家时局的伤感。也联想到陆游虽然年老力衰,却“尚思为国戍轮台”。甚至临终前还告诫晚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很多学生从中体会到:爱国这一主题从古至今,永不过时。当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抒发爱国情怀时,也可以借用古人的诗句加以吟诵,将古典文化融入到自身的血肉中。
在执教时,我还不由自主地想到当年上初中时的一篇课文——《最后一课》,现如今已经从初中课本中消失了。我个人的体会是:虽然都德的这篇作品也在弘扬爱国主义,但它毕竟是以一个法国人的视角写的,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比如文中直言不讳地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感觉:全世界所有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说,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法国人觉得法语最好,本身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中国的学生如果真对都德的话信以为真,恐怕就会在心里种下崇洋媚外的种子吧。新教材中也收录了一些外国的优秀诗歌,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我们在学习外国诗歌 的同时,是不是也该钻研一下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歌呢?如果连我们都不加以重视,我们的后代又如何会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何薪火相传?
我们应当铭记:感悟古典诗歌,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