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 余华
这部作品的题目叫 “活着”,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 余华
读完余华的《活着》,突然想到了弘一法师圆寂前所写的四个字“悲欣交集” 。叔同先生是何等的惊才绝艳,看遍风月,不留恋红尘,成了一代高僧。而主人公福贵浪迹人生,历经磨难坎坷,最终懂得了对生命尊重和怜惜。叔同先生和主人公福贵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浪子,两人本没有可比性,是天和地的差别,但是在生命的尽头他们都得到了悟,一种是精神的追求,一种是活着的意志,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是英雄。
先说说这个故事吧,《活着》的背景是中国发生内战、土改、文革 的六十年。这六十年里的灾难似乎都降临到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了。最初的福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渣男,不知礼义廉耻,兽性地活着,挥霍着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当苦难、厄运一步步侵蚀福贵和他的家庭时,福贵身上的人性苏醒了,失去的越多,越懂得珍惜。就好像命运挥动着叫磨难的锤,锤裂开了麻木、混沌和愚蠢的外壳,露出人性柔软、温暖的部分。磨难困苦却不压抑消沉,作家余华用最虔诚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苏醒的力量。就如书中所写:“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土地孕育生命,黑暗不久就是黎明。虽然是苦难的一生,福贵却欣喜于自己仍然活着,欣喜于自己知道如何好好地活着。余华在自序里说,他的这部作品《活着》,就是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作为一个典型存在的,生活中的我们也许不会遇到那么多接踵而至的灾难,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常八九。当苦难、烦闷、失意、不顺来临时,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活着》这本书以一种独特的朴素与美丽召唤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活,何以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被太多的事情所累,而饱受抑郁的折磨,焦虑的困扰?其实相对身边太多的伤逝,我们仍可以享受明月和清风是多么多么的幸福。庄子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抛却一些世俗物欲,我们是不是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更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我认为,抛却所谓的世俗物欲不代表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对待我们身边的人、物、事。懂得包容,懂得珍惜,懂得付出。
福贵的妻子家珍是善良、隐忍、坚贞、传统的中国旧式妇女形象。她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质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好,反而在那特殊的年代加速了她和她家庭的毁灭。对于这么一个形象,作为现代女性的我是怜惜的,可同时又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在里面。我曾试想如果家珍活在当下会不会变得幸福?答案肯定是不确定的,幸福有时候是需要去争取的。我们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不代表我们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等一些丑陋的东西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这是一种悲剧性格。幸福生活是需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争取去创造的。
总之,我们要积极乐观地活着 ,我们要平和简单地活着。
我们要懂得承担和珍惜,包容和争取。不管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