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者的研究完全是基于私人的兴趣开始的,他希望通过对他的两个老师本尼迪克特和韦特海默的研究搞清楚为什么他们这么优秀而不是仅仅简单的满足于对他们的崇拜,我在研究和观察自我实现者的过程中深深的被他们的人格魅力迷住,由此我产生了三个问题:
一、自我实现者的优秀特征是真实的还是仅仅只是满人们的期待装出来的,或者说是心理学上的期望效应?二、如果自我实现者是真实的优秀,那么这是某个人格成熟特殊的例子还是成熟的人普遍拥有的共性,或者说成熟的人是有相同的特点还是没有固定特点?三、如果自我实现者是真实的优秀,那么我们还要考究这种共性是后天之中由于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还是不可改变的天赋特质?
在读了马斯洛的著作和通过我自己对自我实现者的观察,我对以上三个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答案,自我实现者倾向于自发的展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总体上来说他们都有一种直爽的性格,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不是需要努力达到某种状态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现自己,他们不会以一个目的让自己“应该”去达到,而是他们本身就非常享受其中的过程,在达到某种程度的状态后,自己也乐在其中,所以问题一就有答案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而不是虚假的人。
对于问题二自我实现者究竟有没有共性?想要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通过现象学的本质还原结合对他们的客观观察才能回答。基于我的个人体验,而且由于我观察的样本数量较大,相信这种经验会比其他观察者更加可靠一些。每当自我实现者出现在我身边时他们给我的体验都是相似的,会让人产生一种放松的,温馨的总体感觉,他们的表情和眼神(女性更明显)都有一种区别于普通人表情和眼神的共性,观察他们的眼神和表情给我的心理体验也是相似的。结合马斯洛对于自我实现者客观的观察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哪怕是最优秀的占群体极少数的自我实现者是有共性的,他们能给我们每个人差不多的心理体验让人们喜欢和欣赏他们,而不是单纯的心理投射。
对于第三个问题自我实现者是一种天赋还是后天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人人都能达到的“成就”?前者是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决定论,后者是具有乐观色彩的目的论,从情感上来说我们都倾向于后者,马斯洛在早期对这个问题倾向于后者,虽然他也提到满足匮乏需要后获得成长性动机需要B价值(存在价值)的引导,如果缺乏B价值那么匮乏需要的满足则容易引发“富贵病”所以想要成为自我实现者需要“最起码的天才”,但是他也写了达到自我实现者八条方法,可见马斯洛早期对于成长为自我实现者如果说不是绝对乐观的那至少也是中立的,然而晚年的马斯洛却倾向于悲观,他在《洞察未来》中的一篇文章中说自我实现者是具有生物学本质的“生物精英”,他们天生容易拥有健全的情感,容易经历高峰体验,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个出人意料的观点无疑给他的人本主义抹上了一层悲观的神秘的色彩。
我对身边以及公众人物的自我实现者的观察,发现一个特点,他们早早的就具有很强的倾向于成熟的趋势,一般来讲20岁左右就已经基本具备了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的观察可能可以说明自我实现者确实有天赋的成分,而且基于不是每个自我实现者都有良好家庭环境的因素,我们甚至还可以说这种天赋不是遗传的,而是一种“带”来的天赋或者说是一种“变异”,就像智力平平的父母能生出天才儿童一样。马斯洛说这种天赋是人格核心本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一生的发展,而我们后天的努力和自由意志的作用可能只能起到小部分作用,说到这我想可能很多人会失望,会产生一种尼采式的“怨恨”,但是我想即使你不是自我实现者也没有成为自我实现者的天赋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们的优秀特点得到启发和成长。就像马斯洛说的那样,自我实现者是好的选择者,他们有一种天赋知道选择好的让自己更优秀,如果我们能选出自我实现者挑选出的好的“事物”为自己所用也能让我们得到很好的成长,虽然成长的程度可能比不上自我实现者。
综上,自我实现者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人,而且是具有共性的一类人,虽然想要成长为自我实现者不容易,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观察他们让自己更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