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都是蕴含种种的。
一个节气更是包含着人们的智慧及对生活的热情。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仔仔细细认识这每一天。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其中每个称呼的由来及传承都让人唏嘘。
每个日子都是美好。
普及一下节气知识,也补上自己认知的缺憾。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普及知识,里面也有好多不知的,黄经是指天球黄道坐标系中的经度。它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一个坐标值,由春分点起向东量度。在这个系统中,天球被天赤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古人将太阳周年视运动线路(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反映)称为黄道,黄经就是黄道上的度量坐标(经度)。现行的廿四节气就是根据黄经度数划分,把太阳黄经的360°划分成24等份,每等份15°,为一个节气。)
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1月5日17时14分将迎来“小寒”节气。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在华北地区,小寒期间的平均气温大概在-5℃。
目前,北京处于“二九”的第七天,1月8日将进入“三九”,1月10日迎来“腊八”,这些都在“小寒”节气内。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三候也是自己认知的缺憾)
小寒过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筹备年货,涮火锅、吃糖炒栗子、烤地瓜成为冬季的日常。
小寒节气迎来诸多传统习俗,人们为了取暖保温,在饮食上也特别有讲究,我们一起来看看。
1、腊祭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三日,也就是腊月。至于为何会称“腊”,还因古人会在本月进行祭神祈祷的活动,因而才有了腊月之说。
“腊”有“接”之意,也就是新旧交换,以迎接新年。(真是第一次知道腊有接之意,又能在别人面前嘚瑟一下了)因此,小寒节气少不了“腊祭”,此时人们会祭祀祖先,不忘先人对家族的贡献;也会祭祀众神,表达对他们为百姓所付出的辛苦。
当然,“腊祭”也要感谢自己辛苦劳顿一年,而此时已是寒冬,农耕基本停歇,大家也会为自己放假。从周朝开始,腊祭习俗就已形成,代代相传。
2、探梅(赏梅的机会没有,有一年为了应景,年前花百来元入手了一棵冬梅,当年开了花,悦了眼,慰了心,后来只有叶子,再没开过花,再后来就陨落了。想来我不是她想神交的君子吧)
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到寒冬腊月时,其他花儿已开始凋零,但梅花却在此时含苞待放,其不畏严寒的品性被众多文人称赞。
因此,古人在小寒节气时会有“探梅”的习俗,选择合适的欣赏景区,等待梅花的开放,感受着花香花美。在寒冬中能有这番美景,自然也能够陶冶情操。
3、放年学
在古代,每到小寒节气时,私塾、学馆都会准备放假过年,这正是“放年学”。如《燕京岁时记》就真实记载这一习俗,学子们也早早期待放假,希望能够畅玩一番。
不仅民间如此,就连皇宫内也是如此,如清朝时,“放年学”的时间由钦天监选择良辰吉日决定。通常皇家放假时间为2周,民间为4周。
而到了今天,“放年学”也就演变成了放寒假,如今已有部分高校放假,1月中旬将会有更多学校放假。
4、冰戏
从入冬后,北方气温就迎来了快速下滑,特别是在古代,气温更为严寒,11月份开始河里就会结冰,“七九”才会河开。
而如此漫长的结冰期,江河湖泊中的冰也会越结越厚,等到小寒节气时,大家就可以放心在河面上行走也不担心会裂开。
时间长了,也就衍生出了不少冰面游戏,如穿冰鞋滑行,这就是“冰戏”。作为古老的户外运动项目,冰戏在清朝时开始盛行起来,人们在一起竞赛,享受着“冰戏”带来的乐趣。(还是怀念小时,河坑到处都还有水,冬天结冰,绝对是孩子们玩的天堂)
5、画图数九
在故宫就有一幅“九九消寒图”,其实这中间包含一项“画图数九”的游戏,它在古代特别流行,是一种书画类游戏,起源于明代,因该游戏图案丰富,在民间深受喜爱。
最出名的就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文字图案,这九个字每个字均为9笔,每天划上一笔,“一九”过去后刚好划满一字,等“九九”过去后,刚好九个字划满。(又学一招,也画画九。)
画图数九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古代启蒙教育的一种文字游戏,且也融合了气象知识。(收藏了这个,以后有了外孙用,哈哈!)
“吃三样”
小寒节气为一年最冷的时候,此时人们出门就会感觉到阵阵寒冷,但如果能在寒冬时吃上热乎的饭菜,那身上顿时暖意洋洋,因此小寒时饮食也十分重要,特别是下面3种传统食物。
1、腊八粥
小寒节气有一种重要民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早在宋代时就有此风俗。腊八也就是腊月初八,此时正处于小寒节气,每到这天,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人们都会制作腊八粥暖身补气生津。
2、吃黄芽菜
在古代,天津一带有“吃黄芽菜”的风俗,它是用白菜芽为原料制成的。冬至时,人们就会取白菜中的菜心,将其埋地下6cm深,再用上粪肥封口,等小寒时取出,其食用口感非常脆嫩,在当时是一种独特的美食。(想象不出来,捂脸)
3、菜饭
古代,南京一带有吃“菜饭”的习俗,不过菜饭的食材多样,如肥瘦相间的腊肉、新季大米、霜打后的青菜进行烹饪,吃起来颇为美味。当然也可采用鸭肉、香肠等特产烹饪,同样十分美味。
以上这3种食物均是古代小寒节气的特色美食,除此之外还有羊肉、糯米饭等,它们的特点是温补暖身,营养丰富,可以让人们平安度过严寒的“三九”天气。
小寒节气天气虽然寒冷,但古语云“冬练三九”,大家在做好自身保暖的同时,也可在阳光充足时,多做伸展肢体的运动,增强自身御寒能力。(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不为别的,就为各种嘚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