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第12/100天,全文共3000字
今天我看到了一篇好文章,让我减少了对于追求干货的焦虑。
由于我们生在于互联网上,则会遇到大量的信息,而我们也是会判断什么好文章,坏文章等。
而我大概是2019年开始接触 知乎,那时候知乎是真的有许多的价值,并一步一步的进化成“收藏家”。随着转移到公众号,随着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可自已依旧没什么变化。
只变化不过是微信收藏越来越多,而标签越来越丰富。整个人愈发的焦虑起来,就如坐在金山上,整天想着如何变现呢?如何成长呢?
今天看到了一个公众号主,发了一篇文章,并深深的启发到我了,让我感受到学习并不只是收藏,而是让它流动,实践 起来。
因此我并分享给大家,大家可以点点看,说不定会有些启发。
微信公众号逆熵增者,文章453、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qq.com)
每个人都从小学培养习惯,也就是一边看书一边记笔记。
而有的人会费很大的精力,给笔记做个标签,并会定期复习,还会分享给朋友,每次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也会第一时间去看看笔记……
可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几乎并没有什么效用,可看的书越多,而记得笔记越多,愈发越焦虑。
这时候回忆一下,自已做的笔记真正的用到了?
也就不到10%,是不是很不甘心!
这时候不得不思考下,笔记记了这么多,并没用得上,是不是没用呢?是不是所谓的 假性勤奋 呢?
通过逆熵增者分享的文章,让我认识到笔记弄错了并真的没什么作用。
这似乎是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错觉。
很多人走入一个误区:
把信息当作知识,
把收藏当作学习,
把阅读当作思考,
把储存当作掌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是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和内化信息的成本之间产生了矛盾。
你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获取信息,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呢?
你可要知道有书人一般都是比较家境好的人,那时候的书可不是一般的纸,而是竹子。
这竹子又不防水,也不防虫,而且容易受潮湿损坏。在竹子上刻字特别的费劲,并不像现代那样的容易。可以说在古代是 书如金 呢。
那时候去借书,还得要看这人的人品怎么样,要了解这人是真的爱惜书吗?
因此古代人获取信息的成本是异常的昂贵,一般借到书时,就回到家抓紧临摹,然后就按时的还回去,要珍惜这信用呢,不然下次就借不到书了。
如今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太容易了。
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百家号等各种平台不断地出现,而我们每次遇到好玩、有价值得信息时,就会随手的点下,就自然的被储存起来。
古人所储存信息时,还要准备个竹子、刻刀这工具,才能储存这信息,不时的会伤到自已手指。
这时候就要知道 内化信息,就是多看几遍才能理解,并内化。
可是我们有了这便利的工具,并没有让我们更聪明。
读一篇公众号文章,就十几分钟的事。可信息过大时,一旦遇到不熟悉的领域时,则会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时候就会我们的大脑会“自我欺骗”:“现在不是学习的时间,先收藏起来吧,等找个专门的时间去细细品下。”
你看多有意思呀,我们也不是这样做的吗?
然后呢?就忘了,大多数的情况就这样。
而我们在看干货的时候,要么在吃饭、做交通工具、等别人时。然后完成了这手中的事,而之前看的就忘了。
可是我们这个“好习惯”,让我们搜集了许多信息,而很少有属于我们的信息,几乎没有什么成长。
这时候我们要意识到:信息绝不是“放在那儿”,等着有需要时再去查找。
信息的真正归宿是让他流动起来,成为我们可以运用的知识。
水流则活,不流则死。
逆熵增者分享的观点是:
很多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笔记”上,于是不停地收藏,然后做标签、分类,最后将其束之高阁。在信息化时代,这些信息很快就会失去活力、失去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要杜绝盲目做笔记的行为,真正可以让知识变得“我能用”的方法是让知识流动起来。
接下来我把逆熵增者,分享的方法并用自已的话来解释,通过这让我对这方法加强记忆,并更好的去运用。
一、什么叫知识“流动”呢?
举个例子,你今天看到一个新的名词或者概念——“正能量”的负作用。如果按照做笔记的学习方式,你可能会把介绍这个概念的文章放在收藏文件夹里,或者记在笔记上,然后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其实更有效的做法是:我们看到 概念 这个词语时,会将它记下来,然后进一步去搜索:
这时候我们在看书时,作者会给我们解释这概念的意思。
而这时候我们看完书后,要主动的去学习,总结,这样才能让信息流动起来。
①究竟“概念”是什么意思?
②它的原理是什么?
③它引出和证明了什么观点?
当我们可以用自已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有时候也可以通过上网去查,这一定要用自已的话来解释,然后记在笔记。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思考:
①这个效应有没有什么不严谨之处?
②有没有什么缺陷?
③有没有新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修正,甚至是推翻?
接下来,我们学会了思考时,这时候已经懂了这概念,就得学会去给别人解释,这时候正好去通过写作,让别人知道。
这正好是“以教为学”,而写作时则需要很多解释,去写一些场景。
这就是知识“流动”的过程,而我现在所做的事就是让它流动起来。
通过“流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把知识有效地运用起来,让知识变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我们就对这些知识也就非常熟悉了,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第二步就有意思了,可以通过这词语倒逼自已不得不重视。
第二步 把笔记转化为一种行动任务
要学会把笔记转为“任务行动”,这样做的目是改变思维方式,将这些记录下来的东西真正化为已用。
1.发现了一个陌生的知识点,迅速记下来,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查询”标签,告诉自已:我要去查询这个知识点的含义。
当自已查询完后,然后写作,并按照自已觉得 做一个 标签。
2.看到一个赚钱案例特别的棒,也可以加上“查询”,以此来让自已知道,这个案例未经查证,有空的时候需要自已去付出行动,完成这个“查证“的任务
。
当自已查询完成后,需要专门写一篇文章,然后能有商业思维。因此需要专门的公众号去做这个。
3.在公众号、知乎、读到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可以在这个文章上加入”精读“标签。
精读完后,可能会得到很多新的概念和想法,然后把每一个想法和概念都记录下来,并且做好总结,分别标注”完善““应用”“写作”等关键词,并且学号吧这篇文章拆散,或者转化为自已的文章,并学到一些概念和知识。
这个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并不像随手收藏就忘记了,而通过这一篇一篇的拆开,慢慢的积累起来大量的素材。
看完后就得好好的把知乎、微信的标签重新看一遍,重新拆开,然后写一篇文章来。
4.看到了一个工具类的知识点,可以给它加上“试用”标签,以此来提示自已要找机会运用它,这是一种刻意行动。
实践后,还要写自已的感受,再为起贴上“分享”“素材”这样的分类标签……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重点是让你的笔记有效转化为行动,而不是放着不动。
行动得越多,你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时间久了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
三、将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付诸“行动”
我们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筛选,筛选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将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付诸“行动”。
也就是在培养自已的原则,一步一步的形成自已的原则。
比如,
学了复盘的知识,就真的去做复盘;
学了理财的知识,就真的去买基金;
学了写作的知识,就真的去练写作;
学了记录的知识,就真的去做纪录。
只有这样,你的知识体系才会不断壮大,你的知识内涵才会更加深厚。
很多人觉得将每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都付诸行动会太耗时间。而且不容易坚持下来,感觉这太难,并没用调整过自已的思路。
其实,这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点一一落实、践行、内化,比获取新的知识点更加重要,因为用,才是最好的读。
因此,想要真的成长,在一开始的时候,务必拿出时间将所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付诸行动。
刚开始则比较慢,原则刚开始就一个,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则会出现“涌现”的情况下,爆发的特别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