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鹤然三宝奶爸,小孩子开始对食物产生兴趣,并且都想据为己有,这都是正常现象。孩子说得对,因为他把零食分享出去了,但是没有得到回报,所以他会怀疑分享这个事情,是不是做错了。
孩子学会分享,是需要家长一步一步去教的。有些成年人都没学会分享呢,何况是小孩呢?
分享是把自己的东西,不图任何回报地给别人。
若分享东西,是抱着换回别人东西的想法,那就不叫分享,那是一种交易,叫做:以物易物。
家长,习惯于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给自己小孩;因为家长分享给其他孩子后,自己孩子就吃不着了,会吃亏,所以有些家长不愿意教孩子分享这个品质。
在社会中,拥有分享品质的人就更少了;
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是彼此间的情分;
不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是人的本分。
教育孩子有分享精神,也要适可而止
每个人对于分享这个想法的接受度不一样,不可以过于强制。
当小孩子很喜欢吃这个零食,把零食分享给其他小朋友,使得自己没得吃了,这就会给小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认为其他孩子是在抢夺他的零食,他下次就不会主动分享好吃的给其他孩子了。
幼童趣事
我家4岁的钧钧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钧钧很喜欢吃奶油饼干,所以我们出门遛娃的时候,就给他兜里放了几块饼干。
因为我们在家里教过他,要主动分享东西给小伙伴,所以一到楼外面,他看见几个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他就主动从兜里翻腾他的宝贝,把这几个饼干分享给这几个小孩。这几个小孩也很有礼貌地谢谢了他。
也许这次我们饼干没带够,或许这次小伙伴来得比较多,钧钧分完饼干后,突然发现自己没有饼干吃了。 他先是愣了一下,又翻了翻自己的兜,发现真的一块饼干都没有了,看着周围小伙伴都“咔吧咔吧”地咬着饼干,他却一块都没有,他表情有点呆住了。
我看到他此时的样子,有点好笑,就开口问他:“钧钧,你把饼干都分出去了,你吃什么啊”
钧钧听见我在叫他,扭头看向我,表情有点僵硬但是一边咧嘴强颜欢笑,一边对我说:“没事,没事,先给他们吃,我家里还有。”
说完后,他就跟着小伙伴一起疯跑去了。
看着钧钧的背影,我想到,虽然钧钧乐于分享饼干,但是到最后自己没吃到,他自己不免还是有一些失望的。
我教他分享的事情,是不是有些做过头了? 反而自己的孩子没有吃上,还是说我应该事先多带几个饼干,避免发生这个事情,这样钧钧也不会尴尬了。
若钧钧自己没吃到零食的事情,发生很多次后,钧钧是否还会主动给小伙伴分享零食?
是钧钧不懂事,不懂分享的道理?
还是钧钧已经学会了社会潜规则,先满足自己的需要,再分享给别人?
通过这件小事,也留给我了一些反思,大家也可以聊一聊
孩子主动分享给别人,要及时给孩子赞美
孩子能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若家长看到了,要及时表扬孩子这种做法。这样孩子才会有正反馈,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下次才会继续分享东西。
幼童趣事
上面那个例子,钧钧分享完饼干,自己反而没有吃到,遛娃回来后,我把钧钧叫过来,蹲下来跟他说。
“钧钧,刚才爸爸看到你没有吃到饼干,你其实很失望,对不对”
“是的,我没吃到,我下次不想分给他们了。”
“钧钧,你今天主动给他们分享饼干,爸爸认为你做得很对。下次爸爸再多带一些饼干出去,这样你也能吃到了。你看咱们家里这个饼干还很多”,我顺手拿起桌子上的奶油饼干,给他包了一块“来,钧钧,这块饼干,是爸爸奖励你的。奖励你今天能主动给其他伙伴分享饼干。”
分享给别人东西,不是失去东西,而是精神上获得了回报
分享不是失去,是精神上的快乐。
其实这句话孩子是理解不了的,他们只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东西少了,只有大人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大人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要在家里创造分享的环境。无论是美食还是好事,都要想到分享给其他人。
这种事情可以先在家庭成员里面实施
比如: 大人买回来了好吃的,先让最小的孩子分享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再分享给哥哥姐姐,最后才是自己吃。
总结
分享是种美德,但是真的很难学。因为分享东西,意味着某个时间段你将失去它,并且体会不到精神上的快乐。
家长教孩子分享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