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作相对密集一些,一些工作由于领导决策和部门内部商议也有一些堆积,这种工作卡壳的感觉让人不舒服。在这样的工作大环境下,也依然还是要配合落实一些额外工作,就更是困难程度有一些增加。也幸亏工作重点也还是相对比较聚焦,主要还是完成手头的重点工作,配合别的部门落实一些工作。但在每个部门的眼中,自己的工作都是重点,也都有自己相应上级部门的“尚方宝剑”,因此工作中的沟通就让人产生了很多的内部能量,就在此梳理一些自我分析内容。
简单的来说,就是我是一个销售渠道的管理主管,主责是对于渠道建设、标准化、能力提升、考核评价做一些模型化的工作,并不直接组织销售,不直接为销售结果负责。这次配合的工作也是一个其他业务,需要在我们这个销售渠道落地,属于销售渠道赋能项目,要说其实对于渠道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一个新模式的尝试。但在工作的联合进展中,大家对于责任的划分各自有了各自的理解,对于该销售渠道的现状理解深度不一致,且工作习惯开展的方式与形式的不同,导致工作中就有了很多隐含沟通与责任推诿的现象,看似都在共同工作,实际则是工作落实浮于表面。谁也无法改变谁的想法,也就这么配合着开展工作。
具体是省、市、渠道三级工作机制,我们作为省级机构要给市级下达工作要求,并最终落地到渠道。目前的现状是,渠道目前的运行方式也比较成熟,自己也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与销售安排,人员也都非常忙碌,即便是有再好的模式进行赋能,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新的尝试就需要试错,暂时也实现不了能力与转化,就需要时间,总的来说就是需要渠道内的人员愿意尝试这些事,从原来有机的工作中抽出来尝试新模式。市级机构也是只有一位主管,安排给他们,他们也是一个个的沟通渠道,把新业务“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说给这些渠道去。然后,有了市级、渠道级的视角后,就要决定我们省级做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要求标准化,模块化,清晰化,直接通过市级的简单的加工(或者不加工,因为市级人员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空间思考,去细细的研究,而且这个事也不是业务重点,不能马上产出)传达到一线进行应用,市级起到组织作用,省级起到思考、大脑司令部与模式创建作用,这样能发挥各自层级的优势。如果给基层的任务太复杂,在业务初期也是非常难以执行的,甚至是难以落地的。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但合作同事想法就更理想化一些,希望这个模式就要马上以一贯制的执行下去,要求也比较高,这样一起工作起来就不是很容易。且虽然对方牵头整个项目,但对方的想法又不愿意为整个项目来负责,不停的给渠道的承接人提要求,要求自己想象的结果,沉浸在理想化的幻想中,也是无法达成的,强迫别人做事,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自己又不愿意去躬身推动,建立深度的工作关系。就是想要好结果,但双手还不想沾泥,这就困难了。
1、发生了什么
当对方同事不停的私信联系我,说需要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又不愿意去安排,同时又有非常高的要求时,我就有非常不舒服的被强迫的感觉。本来可以在大群中直接安排,然后大家一块共同推动跟进,却还在大群中艾特我,让我安排,逼迫我去推动得到一个她想象中的结果。
具体就是因为大家对项目的需求没有达成一致,没有统一思想,但却被别人逼迫做一件自己不想做的事,让自己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2、身体的反应是什么
身体首先觉着胸闷,觉着胸口堵得慌。心跳加速,心烦意乱。
3、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
产生了焦虑,产生了反抗的感觉,也产生了对对方同事的埋怨,埋怨对方同事能力不行,想法天真,埋怨对方同事好大喜功,还不愿意投入精力去落实,作为同级单位,不断的想靠控制别人,强迫别人的意愿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4、这个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其实都是大家在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在工作安排之前,我们也已经进行了沟通,对方想把这个工作的主体全权抛给我,我也已经确定不接受,言语层面进行了表达。对方也听明白了。但对方依然还是按照他的想法来推进动作,不断的向我提要求,或者给我表达目前进展的缓慢。我对此种言语上的沟通“纠缠”感受上不耐受,也非常想用控制型父母的状态反击,也想“教他做人”。但另一个声音觉着这只是工作,别人并有实际的逼迫,没有行动,也没有具体的言行逼迫,大家有意见上的分歧很正常,既然暂时无法达成一致,那就缓缓着来应对,事缓则圆,先让自己感受上舒服了再说。谁的事谁急,谁更想要一个好结果,谁就上谁就去组织。
5、我曾经有类似的经历吗
(1)首先就是在幼年的时候,母亲在很多事上非要让我按照她的想法去做,她的共生邀请让我逐步模糊了感受的边界,吃个这,穿个那,做个事按照她想要的方式去做,干预我的社交,我和别人有自主的相处方式,她跑过来在我耳边蛐蛐,就让我有被强迫的感觉,我幼小的时候一方面觉着烦躁,一方面因为母亲是养育者,是权威,为了能更好活下去,不得不去认同她的想法和意愿。
(2)幼年在学校的时候,也有被别的孩子提要求的情境,有的时候是高年级的孩子,有的时候甚至是比我年龄小的孩子,和我“实力”有一定差距的孩子,我都会习惯性的愿意满足别人。现在记得大部分时候是举手之劳,助人为乐,当然也有自己不愿意的时候。但那时候都是不太考虑, 别人让干什么就先干什么,即便这个时候也会隐藏着“欺负”与“陷阱”。
(3)在之后工作了,领导安排的事也都是无脑先答应下来,然后慢慢的再去感觉和思考。有的要求还不是那么难满足,有的要求其实自己也难以胜任,但是也还是为难的答应了下来,最后自己慢慢的为难自己去消化。也有一些时候其实是没有办法消化的,自己有很大的情绪,就会再背后骂领导,对领导进行人身攻击,责怪领导不近人情,强迫我来做我做不了的工作。但我又没有能力去拒绝,只能压抑自己,然后攻击性默默释放,也有时候攻击性向内,攻击自己无能,无法胜任,无法满足领导的工作要求,自己无能。
(4)直到现在遇到被领导要求的情景,首先就会陷入思考,但是会想这个事到底要怎么做,自己会有什么困难,自己做的时候会有什么阻碍,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样反馈领导,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成了思维、行动、感受,原来的方式是行动、感受、思维,在与领导沟通的那个场景里,没有整合思维、行动和感受。原来是无脑的接受,而去行动,最后才有慢慢的感受和思维进来,才知道这个事的困难和自己做事的感受。现在是思维首先在事里面的表面思考,没有思考这个事背后的原因,把行动和感受简单的进行了整合,还是过于着急的反馈领导或者陷入如何解决对于领导想要结果的遇到困难环节中。
6、类似的事件里具有哪些联系, 可并入理解为一个模式
类似的事件里似乎有一个联系,就是不要思考,不要感受,只管去行动适应对方,满足对方要求。即使这个要求很无理,无法实现,对自己不利,不礼貌,甚至有伤害,都要先行动去满足对方,就是行动太快了,适应对方太快了。满足对方要活下来的这个讨好者,行动的速度太快。没有思考可行性,没有核对自己的感受。这个模式就是,讨好与拯救者先行模式。
7、可能隐藏着我的哪些潜意识部分
(1)可能隐藏着无脑适应眼前的人,把他当成自己的神,自己就会活的很好的。不管对方的角色,身份,关系的亲疏,总是先会想着帮助一下对方,让对方好一些。想着让对方好一些,自己的全能感就能体现出来,自己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2)可能个隐藏着自己要做别人的神,自己是全能的,别人提出的要求和想法,都要全盘的接受和感受,甚至还要去拯救别人,讨好别人,总之别人的需求我都要去满足,我都要去负责,我就是全能神,为所有人负责。
(3)太需要小心翼翼了,关注外界大于关注自己,以为外界才是自己,把外界经营好就是把自己经营好,把内外部的世界搞混了。有可能在于早期分化的时候,没有分化好自己与养育者、与环境的关系,与太多的外在环境与角色通感、共觉,这也就是自己的一个特质吧。
逐步探索和感觉自己的心理游戏模式“我要拯救你”,“让我帮帮你”,“你可以来求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内在人“讨好先行者”,“无所不能者”,需要好好的陪伴他们,让“凯撒的归凯撒,耶稣的归耶稣”,看到别人的因果,但自己是个普通人就做个普通人,不轻易就自己踏入别人的因果,做好自己能做的,面对自己生活去整合思考、感受和行动,慢慢优化改善。
2025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