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学估算。对于估算,课标要求是不能与简单的“四舍五入”对等起来。特别要注意,估算不是对精算结果的“四舍五入”,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同时,在利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换言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特征采取相对应的估大或者估小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上面是这节课的教材安排,为了更突出估算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把教材修改为彭老师买东西,判断所带的钱够还是不够。
先根据教材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让孩子讨论。
一,我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彭老师想买两种东西,一件东西是196元,另一件东西是226元。然后彭老师共有441元。
二,要解决什么问题?
彭老师带的钱够还是不够?
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淳俊说到:我准备把这两件东西加起来,就会有一个结果。然后,把这个结果与441做比较。如果比441大,则说明,钱不够;如果结果比441小,则说明钱够。
教师:那么,假如刚好等于441元呢?够还是不够?(这个追问的环节是让孩子的思考更全面,在数学上要考虑到各种可能。从更大的层面说,就是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
生:够的。也就是说,只要结果没有大于441,钱就够了。
然后,孩子列式为196+227=423(元),432<441,够。
教师指出,这是用精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计算能获得明确的结果。(注明:但是,没有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为了教学估算解决问题,教材指出要把196与227看成200与230,我的思考是,孩子能否主动想到把196与227分别看成是200与230呢?或者说,孩子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才会想到这两个数呢?
为了体现与达到这个思维外化的过程,我尽心设计如下。
彭老师有441元,想买两件东西,一件是19□元,另一件是22□元,问钱够吗?
师:现在,还能用精算的方法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都不知道具体的价格,怎么计算呢?
师:那,刚才的思考能用吗?
生:能的,还是把这两件东西的钱加起来,然后,同441来做比较。
师:那么,你想用那两个数来相加呢?
(注意:课堂思维的风暴来了。)
方淳俊:我准备用199加229,因为,这样就更保险。
师:更保险是什么意思?你能具体的解释吗?
生:19□,可能是191到199,如果用191的话,可能存在着风险。比如,我计算出来了够的话,19□真实价格却是198,这样相差了7元,就有风险了……
另一生补充:这样就不能保证,钱够还是不够。
这个过程中,有部分孩子的思维没有跟上,我学着用俞特的方法逐一的询问了我觉得在开小差的同学。
其中发现,有些孩子能明白思路,但是,不善于表达。教学时,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课堂表达能力。不是有句话说——是人才的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
因此,通过一阵交流后,孩子们同意用199+229计算出结果,然后再来比较。
看来,教学预设的第一步已经达到了。我顺势说到,彭老师有一个更大胆,更保险的方法,想用另外两个数来代替199与229,你们觉得老师想到的是那两个数呢?
生:哦,我能白了,是用200与230.因为,这样一来,就更保险了,没有任何风险。
生补充:而且,计算也更方便了,能够直接口算。200+230=430。
师:对了,这种方法就叫做估算。你们觉得,为了解决钱够不够的问题,是用精算方便还是用估算方便呢?
生:估算。
师:那老师又知道了具体的价格是196元与227元,现在。你打算用精算还是估算来解决呢?
生:估算。
……
看来,这节课估算的教学目标多多少少有点实现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孩子经历196——19□——199——200元的思维过程,还要注意合理取值,先行预判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