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D. Lieberman的「Social」从脑科学分析人的社交心理。本文中的核心要点是人社交的三大驱动力:connection,mind reading,harmonizing,即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在书的第一部分,简单列举了选举总统的例子,来证明我们每个人的观点思想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甚至我们的大脑允许产生这种影响。第五部分会适当地提出方法论,即本文目的的最终总结。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文章的每个章节都会涉及到一个脑区,围绕着这些脑区来阐述“我们是谁”、我们的思想、心智等,而对这些的理解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社交、提高个体生活质量等。
第一部分中,引用作者的话表达这章节核心:
1、在一般情况下,你的神经网络对非社会推理越开放,对社会推理也就越封闭。社会思考(social thinking)与非社会思考这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越专注于某个问题,他(或她)就越有可能会疏远或者忽视就在自己身边、能够帮助他(或她)解决问题的人。
2、作者说我们是社交的专家。大脑里有一个默认网络系统,在我们出生时伴随着我们,在我们10岁时,默认系统(恢复到社会认知模式)已经经历了不止一万个小时,完全时为了帮助我们成为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交圈的专家。
3、我们的动机倾向集中表现在四件事上:战斗(fighting)、逃离(fleeing)、进食(feeding)和四处闲逛(fooling around)
从第一个观点中可以知道,神经网络打开的程度越高,那么负责其他非社会思考的一般认知网络关闭的程度也就越高。不禁会让人产生一种对比,拿一些内向的朋友跟外向的朋友进行对比。是否内向的人更倾向于或者更愿意独立解决问题?第二点,如果说内向的朋友并不擅长社交,这一点在生物学上就无法解释了,不从其他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是社交专家,这一点是无法辩驳的。
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是从脑科学来分析人们的社交行为,但是如果细看他的每个例子并不觉得新奇,但可以从他举的例子包括脑科学的研究,结论都是从点到线到面,有理有据。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主要是围绕本文的核心: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先来说说:
驱动力之一连接(connection)
大家都知道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最后到达自我实现需求。那么人生存下来,第一个首先是要满足最基础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但是作者持有的观点是:人需要满足社交需求,才能活下来。
我们的生理构建让我们渴望获得社会连接,因为它与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联系在一起。
作者是从婴儿需要母亲的关注、爱,获得连接,才能活下来。
他的切入点不同,颠覆了这个层次理论。因为婴儿无法自己获得这些东西,对婴儿来说,建立社会连接才是最重要的。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观点很扯,想一想后,是否觉得还挺正确的?
接着,他谈到合作。说到互惠原则(principle of reciprocity)。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囚徒困境博弈。
1、我们除了对自己的利益感兴趣之外,也会对他人的福利感兴趣,会把提高他人的福利当做自己的目标。
2、自利之心与关心他人福祉的倾向都是我们基本的连接需求的一部分。
3、人类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自身最终获得更好的结果。相互合作激活了人类大脑的奖赏系统,因为合作本身就是目的。
4、 不甚理想的社会连接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很可能相当于每天抽两包烟。
我个人觉得这个原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有人把这个原则发挥到极致,甚至在一些产品中的一些细节可以体现出来。就拿今年8月底腾讯公益的活动“一元钱买画”,花不到1个上午的时间筹集到一千五百万。《国富论》中也有这样的观点,这是个交易的社会,如果不是互利互惠的事情,为什么要要求别人做呢。当时我刚好在看一本书「Make to Stick」,写作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元素:emotional;写一篇公益故事让人们捐款,书中举的例子是,给用户一串串数字表明非洲儿童多惨,急需人们捐款;第二篇写的是一个凄惨的小女孩的具体故事。但是如果放到现今这个时代,故事中的小女孩筹集捐款也不会达到到满意的效果。故事太多了。而腾讯公益那一场活动让人觉得很新奇,并且它的成功其中之一也在于互利原则,一元钱买到一张手机壁纸,可炫耀,社交粘度很强。
这样的例子很非常多。很多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之所以成功都是“新瓶装旧酒”,改变的是用户对“老东西”的印象。洞察人性,是成功营销并不可少的元素。
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
这部分在很多书中都有提及过,只是分析角度不同。
现实中我们在利用这个心智化来预测他人的需要与欲望,并采取行动让他们过得更好。这句话比较抽象,后面会解释。不过这里的心智解读也可以运用在学习某个领域中。
高手中的高手能够读懂别人的心思,在别人未出手之前便知道他们要出什么了。要求你进入对手的头脑中,弄清楚他认为你将会出什么招,并且搞清楚他将出什么招来对付你,这样你才能反过来找到对付他的方式,这就是心智解读。
这部分在Josh Waitzkin的「Art of Learning」这本书里有提及过,作者从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变成一个太极大师。但这本书的学习方法我理解得不是很好,大二时英文阅读比较吃力,基本上我也忘光了书的内容。心智解读运用在学习上,相当于《刻意练习》中创建“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个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也就是目标具体化、细节化、形象化;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这个目标,建立起这个事物的认识,从而帮助你更好地完成任务。
那就是我们拥有这样一种能力。
比如一个人知道去应聘一份工作被拒的可能性极高,但他用一种更巧妙地方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比如一个APP想方设法地希望用户给自己的软件评分或者想让用户开启推送提醒,设计师可能会以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式设计消息框。
1、我们会根据他人有意图的(意向性的)心理过程去窥视和理解他人,看到别人时的我们总想知道他们在思考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2、心理学家把这种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的能力看作一种拥有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能力,把这种能力运用到现实中去的过程被称为心智化(mentalizing,也这就是说,当我们在推测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时,我们就实现了“心智化”)。
3、衡量个体在做出自己的猜测时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其他人可能采取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充当了所有人的信息“主持人”。任何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主持人”,就必须知道哪些信息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并且懂得如何把这些信息挑选出来;同时,他还必须非常了解自己挑选的信息的受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有效的信息分享。
4、心智化系统(心智解读能力)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方面发挥着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它让我们有能力去窥视他人的内心世界,去考虑他们的希望、恐惧、目标和意图,使得我们更加有效地与之进行互动。
心智解读是三个驱动力里面最长的一部分,涉及到镜像神经元跟同理心的问题。
镜像神经元的内容主要有:
也就是感同身受,大脑中相对应的脑区活跃起来,这也是我们理解他人的基础。比如说,老师说了一个笑话,引来哄堂大笑,我们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同理心,本文翻译成共情,这里也讲述了自闭症患者的例子,镜像系统的受损可能是造成自闭症的主要原因。
1、自闭症患者对社交圈的厌恶和回避只是他们每次碰到让他们觉得不知所措的事物的一种应对机制,这种“事物”就是人。由于在成长的早期阶段错过了无数次接触社交圈的机会,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失去了增强心智解读能力的机会。
2、社会痛苦和社会愉悦都是真实的,在所有哺乳类动物身上都存在,而且与物理疼痛和身体愉悦一样都依赖于同一些神经机制。这些痛苦和愉悦的感受促使我们产生渴望与能够帮助我们安然度过年少时光以及能够让我们以后的生活过得更好的人保持密切联系的强烈动机。
3、确实存在一些能够让我们把对社会连接的强烈需求转变为朋友、亲人和同事之间既体贴又持久的关系的社会认知机制。因此,利用我们解读心智的能力,在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件事上,我们完全可以提早做出计划先行一步,而不是永远落在后面,被动地进行回应和防御。
驱动力之三:协调
这一章主要讲到的是自我意识、自控。
但看之前可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自我意识跟自我控制能力跟社交有关系?
1、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很难观察到自己的内心,并真正了解自己到底是谁的,因此每个人都倾向于通过观察别人找到自我——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2、我们的自我是为群体服务的,它确保我们能够适应所生活的这个群体。对于史蒂夫·乔布斯来说,自我可能不是这样的;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自我确实就是如此。我们都会有自私的冲动,但是我们也创造了社会信念和价值观,并且已经把这种社会信念和价值观内化为了自我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自我是为他人而服务的,自我控制也是。
1、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如果不克制自己的冲动,你将会在监狱或精神病院里度过一生。只有当你能克制自己的冲动时,你才被允许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哪怕仅仅是一个“别人看得见”的抽象标志,就能够让我们谨言慎行;甚至当我们明明知道“不会有人在看”,我们也会竭力控制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当旁边有一面镜子时,人们更愿意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
3、只有人类才是天生就如此的:看到自己时,会想到别人可能也会看到自己,而这就足以令他们约束自己了。因此,我们会把自己视为能够被他人看到的自己,从而引发自我控制,克服非社会性的欲望与冲动,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一致。
4、自我控制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因为它使得个体把群体放在自己的前面。这就是“和谐”的本质。
5、在西方,自我这一概念就像一个宝库,所有可以代表“我们是谁”的思想、感情和欲望都包括在内。做到“认识你自己”,我们就可以从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出发,寻找并创造出无数能够使我们快乐的事物。知道我喜欢什么食物、什么社交活动会让我不舒服、什么工作能够让我感到最满足,无疑是非常有用的。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其他人会喜欢我们,也能够提高社会愉悦相对社会痛苦的比例。
不过以上的观点并不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我觉得作者在这里的其他观点,更能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某些行为。
1、在心理上,我们对“损失”更敏感,因此我们总是设法避免肯定会遭受“损失”这种感觉。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把这种倾向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2、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因为我们倾向于认为,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会认同自己的信念和观点。换句话说,我们倾向于以己度人。
3、情绪标签化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能够显著地减少负面情绪,可惜的是,人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就像重新评价一样,情绪标签化也能调节我们的情绪,因而也可以看作一种隐含的自我控制。
第一句话让我想到赌的例子,有人善于“止损”,但上瘾的人会认为他们应该要避免遭受损失而进行更大的赌博回本。
第三句,在书中已经列举了调节情绪的其他方法,比如抑制,比如重新评价(就是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情绪化标签。但抑制最主要的就是调节自己的面部情绪,让别人看不出他自己很难过等情绪。而重新评价,就如村上春树的观点:“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苦难是可以选择的。”重新评价也就是从另个角度去看待痛苦、情绪,把目标转移。最后的情绪化标签,是最为有效的,这种情绪化标签不是让我们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把自己的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像年幼的孩子经常闹情绪化,但可以鼓励他把情绪通过语言转化出来,最后不会让自己的情绪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一些比较通俗的方法论跟例子。
社交需求的本质在本书里已经非常好的阐述了。就如作者说的,我们就可以从所拥有的有限资源出发,寻找并创造出无数能够使我们快乐的事物。知道我喜欢什么食物、什么社交活动会让我不舒服、什么工作能够让我感到最满足,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了解人性、了解社交心理,这本书值得推荐。